向着良好的教育出发

时间:2022-04-26 06:47:16

【前言】向着良好的教育出发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育需要改变,但是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身心。由于这样的改变是逐渐的和长期的,所以有些教育管理者更钟情于搞“形象工程”。巍峨的大楼、整齐的绿化、漂亮的画廊这些都需要,但是这些外显的物质存在都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是教育本身。如果我们专注于此,...

向着良好的教育出发

教育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良好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的终极诉求,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每个学生所期待的。在追求良好教育的征途上走弯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随着经验和认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将越来越接近良好教育的内核。

一、走出良好的教育的认识误区

1.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理论纷纷出现,生命教育、创造教育、闲暇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完全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被冠以各种新名称的教育改革实验在各地纷纷兴起。任何教育理论都有其适用的针对性和局限性,纵观教育史上各种教育思潮和流派,没有哪个称得上是普适有效和绝对正确的。自赫尔巴特创立独立的“科学教育学”以来,各种理论派别缤纷呈现,各种思想流派轮番上场,从自然主义到传统教育学派,从进步主义到要素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世界教育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躁动的发展进程。但是,教育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热衷于用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新理念来进行所谓的教育改革,只能是不着边际的表面文章。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育对象更是千差万别,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有一流的教育设施≠良好的教育

教育需要改变,但是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身心。由于这样的改变是逐渐的和长期的,所以有些教育管理者更钟情于搞“形象工程”。巍峨的大楼、整齐的绿化、漂亮的画廊这些都需要,但是这些外显的物质存在都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是教育本身。如果我们专注于此,则会离教育越来越远。

3.有“特色”的教育项目≠良好的教育

特色是目前教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特色学校、特色教育耳熟能详。但是,究竟什么是特色学校又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少学校从一些特色项目入手,如,器乐、乒乓球、独轮车、下棋、书法、儿童画等,以为开展了一些特色项目就是特色学校了。其实,这些项目最多只能作为学生课余选修的一些活动课程,而不能与特色学校的建设混为一谈。特色是学校的育人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精神,是逐渐积淀和不可复制的。特色的力量和价值表现在对灵魂与思想的召唤,学校的特色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艺术、教学品质、教育质量。因此,拥有特色项目的学校未必是拥有了良好的教育。

4.有领先的教育技术≠良好的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也引发了教育的革命。信息化教育带来全新的教育观念,形成了新的学习理念,如,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空间的拓展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这些无疑都是有益的。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唯技术”倾向,把教学的优劣、学校的质量与技术挂钩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上课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但是他靠着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渊博的学养,以对课文独特的视角的解读和学生一起唤醒文本,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品味语文自身的魅力。教育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帮助,但是所有技术的东西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如果只重视技术的武装而不重视教育规律,尤其是教育对象,仍然不是良好的教育。

5.有各种评比品牌≠良好的教育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学校要迎接各种各样的评比、考核,有的学校的“牌牌”挂满一面墙,先不说这些牌牌的含金量。这些评比究竟有多少是有用的,是由学生说了算的,恐怕很少很少。有的学校的简介里,获得的荣誉一大串,但是没有对他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没有他的毕业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的比较数据,所以这些牌牌的信度是不高的。教育的“政绩”是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教师的成功是成就了多少学生,而不是那些挂在墙上的匾牌。品牌不是良好教育的代名词。

6.有效的教育≠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有效性成为教育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有效性管理、有效性教育、有效性教学等词汇出现频率很高。追求教育的有效性本身没有错,而且好的教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有效的教育就一定是好的教育吗?曾在全国刮起过“旋风”的某中学,有教师这样评价他们的课堂:“长期采用这种压缩饼干式的知识灌输,不但会让学生消化不良,还会破坏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培养兴趣根本无从谈起,提高科学素养更是天方夜谭。这样下去,只能让学生离真正的知识越来越远,让课堂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教育的领空应该始终飘扬民主、平等、正义的旗帜,过分追求有效性和效率,反映出一种对人的成长规律的漠视和对教育规律的践踏。

二、良好的教育的四个共同特征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学校,有各式各样的教育,但是称得上良好教育的,应该具有四个共同特征:爱、心、静、慢。

1.良好的教育用爱包裹

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爱之于教育犹如水之于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肖川教授说,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所以,爱是教育的灵魂,冷漠、嘲讽、敌视、体罚是教育的大敌。

2.良好的教育用心浇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复杂和艰巨。所以要做好教育工作就不能那么分清工作和业余,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我们只能根据教育对象去发现和揣摩。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的主角霍兰先生,一开始为生活所迫谋到一份教师职业,但是这不是他的梦想,工作得过且过。有一次校长善意地批评他:“霍兰先生,下班铃一响,你总是第一个冲到停车场,我认为你更适合做田径教练。”后来霍兰认真反思,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他的教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正如他的学生评价他的:“你虽然没有写出伟大的交响乐,但是我们就是你的乐章,我们每个人都因为你而变得更好。”霍兰的成功是他用心付出的结果。

3.良好的教育节奏缓慢

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成长一样,是慢慢长成的,任何拔苗助长的举动都是危险和愚蠢的。因此,从事教育需要用农业的眼光和心态。“小小刺儿头”也许就是将来的参天大树。所以我们要学会放手、学会等待、学会宽容。承认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是放慢工作的节奏,而是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放弃浮躁,拒绝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4.良好的教育期待安静

良好的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小时候在老家,妈妈总不肯让我们不停地玩小鸡,说那样小鸡易出汗就不长了。植物也一样,刚授粉的南瓜,你如果不断地去碰小瓜崽,小瓜崽也会坏死。课堂也一样,如果教师的课不断有人来打扰,那教师还怎么上课。学校拒绝打扰,教育害怕折腾。的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如今学校的各种评比、检查名目繁多。其实这些评比检查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学校变得更好,但是事实是学校疲于应付,难以静心,往往要做许多与教育无关的表面文章,牵扯精力。教育需要安静,要让学校让师生专注于教育,做教育的事。

三、良好的教育的五个关注

在2009年的“国际教育圆桌会议”(IER)上,巴伯爵士提出了一个良好教育的公式,即良好的教育=E(K+T+L)。其中K代表知识,T代表思考,L代表领导(领导自己和其他人),而E代表道德基础。这一模型引起IER参会者的深度共鸣。笔者以为,良好的教育应该至少关注五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所以良好的教育首先意味着以书香来浸润学生的灵魂。“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向远方……”良好的教育会提供给学生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优秀的书籍。

2.关注学生的实践

良好的教育应该不只是关注书本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的田野上锤炼。哈佛大学的实验室里写着:听过的我就忘记了,看过的我就记住了,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3.关注学生的幸福

良好的教育应该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不仅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着眼于未来,更关注学生的“当下的幸福”。良好的教育充满关怀和宽容,充满温情和挚爱,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室里远离压抑和恐惧,始终流淌着平等和谐和快乐。

4.关注学生的习惯

有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发言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由此我们看出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良好的教育一定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成为一个人受用一生的财富。

5.关注学生的思维

思想决定行为。而一个人拥有什么思想是与他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良好的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注重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而且更注重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笑看风云,静观庭花。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马庄中心小学)

上一篇: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打造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