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

时间:2022-04-04 03:00:30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

这是一片由黄土、黄河、戈壁编织而成的雄浑之地,这是一片由长城、石窟、彩陶、汉简铺就的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之地。它曾以丝绸连接,曾由马蹄串成;它贯穿古今文明,它勃发着生命的冲动;它是2 000年来无数人梦中向往、追忆的地方,这就是“丝绸之路”。

2003年8月3日早晨7点,伴随着关中大地的绵绵细雨,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丝绸之路考察团一行20人,离开了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开始了为期7天的参观考察。

考察团成员大部分由台北市华阳扶轮社社员组成,扶轮社会长张树人先生即担任考察团团长。扶轮社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已遍及160余个国家,其宗旨是增进社区内事业及专业领导之间的联谊,促进国际了解、亲善与和平。而且世界各地的扶轮社均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理想――关怀他人帮助他人的“服务之理想”。张社长严肃而深情地补充道:“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尽我们微薄之力帮助海峡两岸增进彼此的了解!”话音一落,掌声响起。

考察团的另外一位组织者张克晋先生,为中华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从16年前第一次踏上丝绸之路起,张教授就对沿路的彩陶汉简、长城烽燧、秦砖汉瓦及佛教石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潜心研究,还一直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穿针引线。为了这次考察,一年前他就开始着手准备,临行前曾举办了四次与丝绸之路文化有关的专题讲座。

望着车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以及脚下的高速公路,大家还是很难将它们与古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因为似乎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始终是荒凉、雄浑、悲壮的代名词。

汽车驶入天水正值中午时分。阴雨连绵的古城,突然间天气放晴,太阳高照。天水古称秦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传是人类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也是丝绸之路进入甘肃的东大门。位于市区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石窟,享有“东方雕塑博物馆”的美誉,精美的雕塑吸引着众多游人。站在山下仰视距地面142米高的石窟群,大家想象不出当时人们是如何攀到山顶,又是怎样开窟、塑像的,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喜欢作诗的俞大卫先生即兴赋诗:“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 望着高达15米、体态庄严、面目慈祥的三尊摩崖泥塑大佛造像,在加拿大留学多年的陈鼎名先生则发出“Fantastic(惊人的,美妙的),Maze(使人困惑)”的感慨。而千佛廊崖壁上258 尊整齐排列、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的石胎泥塑神像,七佛阁内75尊体态丰腴、端庄华美、面目慈祥的佛像和顶部的白鬃烈马壁画,让大家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眼花缭乱。令考察团久久寻味的是:这些石雕泥塑,千百年来,历经风吹雨淋,为什么颜色如初,古人当时是如何塑造的;而一些壁画,虽然分布面积不大,但笔力稳练,豪放飘逸,画面古朴,色泽鲜艳,人们当时用的是哪些颜料,绘画工具与现代所用的是否相同,如此等等。大家对我国古代艺术匠师在泥塑、石雕、绘画、建筑等方面非凡的聪明才智,赞口不绝。

在目前国内最大的伏羲庙里,面对先王殿内身披树叶、手托八卦、目光炯炯、气宇轩昂的伏羲塑像,每个人的心中顿觉豁然开朗。“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远古的人文始祖曾用它推演世间万象,今天,它好像仍在启迪、滋养着我们。再望一眼殿外的苍槐古柏,大家感到自己的思想似乎也长出了一片新绿。纵然,我们没有伏羲般的“天目”,我们早已远离那个艰难险恶的洪荒时代,对深邃八卦、太极亦知之甚少,但我们的心灵深处仍然能感受到那份灵异、深奥。

应该说,拜谒伏羲庙仅仅是个序幕,而前往大地湾凭吊才是每个人最热切的心愿。因为,曾几何时,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已经在大地湾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生产生活了,大地湾有着更多值得采撷的信息。8月4日早7点,考察团满怀虔诚前往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的大地湾遗址,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延续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距今8 120~4 900年。进入F901号房址,面对这座5 000年前古代先民们居住过的地方,听着专业人员的详细介绍,再看看至今依稀可辨的墙壁、柱洞、正门、侧门和接近现代水泥的白灰地面,大家很难想象在当时那种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先民竟设计、建造出如此完整、实用的“宫殿”。面对此情此景,从小就酷爱中国历史、至今仍在努力研究的林丽女士,眼里噙着泪水,激动地说:“太伟大了,真是太伟大了!奇迹,真是奇迹呀!”看着被誉为“国宝文物”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刘安立女士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原始人都是披头散发,茹毛饮血,而眼前这位额前留着刘海、戴着耳环、身着花衣、美丽端庄的女性形象,的的确确出自5 500多年前。可见,古人并非现代人想象的那样。爱美之心,古已有之!”

当大家还沉浸在对先王先圣的无限缅怀中时,车已驶进兰州市区。团员们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哇!这是兰州吗?兰州真的好漂亮啊!像美丽的大都市耶!”望着大家激动的神情,有位先生满怀深情地对我们说:“请大家不要见笑,不要笑我们的幼稚!因为我们过去想象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真是有天壤之别!”司机小吴插言道:“你们还以为我们过去每天上班都要骑骆驼吧?”此话引得满车一阵笑声。来到水车园,望着那缓缓转动的水车,听着滔滔的黄河水声,大家感受到它们似乎是在见证华夏文明的历史,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古老而悠长的故事。

8月5日早晨7点,团员们离别了古丝路重镇兰州,开始向河西走廊进发。车到乌鞘岭,大家纷纷下车,将这个有意义的地方记录到永恒的瞬间。现达的交通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条件,而在2 000多年以前,张骞和他的随从们出使西域,骑着骆驼,带着马匹,伴着悠悠的驼铃声,在“大漠孤烟”中,在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上,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打开了西方的门户,使中国由自我封闭开始走向交流,走向成熟。作为一个当代人,如果他没有亲自踏上丝绸之路,就不会有那种真切的感受。

来到河西走廊东端的咽喉地带武威,眼前仿佛又出现了2 000多年前霍去病将军挥“金戈”、骑“铁马”,大败匈奴,显示其“武功军威”的情景。继续西行,离长城越来越近。近了,近了,下午3点,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长城,大家跳下车,欢呼雀跃。对于许多非专业人士来说,“长城”一词留给他们的印象,似乎只是一道黄土夯筑的、连绵不断的高大的墙体,而他们参观长城的目的,无非是想向其亲朋好友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可是团员们站在长城脚下,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杨尧任先生的话颇具代表性:“在我们看来,无论如何都要首先承认,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是整个人类建筑史和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们的先民们,在当时极端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凭借着较为原始的工具,完成了极为艰巨复杂的工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与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日趋强大。”

下午6点抵达张掖。张掖,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 4 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21年,又是汉将霍去病将军“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使张掖威震四方;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而隋炀帝于609年在此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臣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更使张掖名扬天下。站在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前,刘振山先生不时称赞:“了不起,实在是了不起!”而藏经阁内保存的 6 000余件各类佛经,尤其由古代诸多书画名士用金银粉手书而成的国宝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经,更使大家赞叹不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8月6日的一场绵绵细雨伴着考察团抵达夜色中的嘉峪关。翌日天晴,站在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嘉峪关,面对巍峨壮观的祁连雪山,听专家讲解着嘉峪关的建造过程,大家若有所思,心潮澎湃。“筑城用的土取自黑山下的粘土,仅关城城墙用土量就达 58 650立方米,三座城楼用土达25 500立方米。当时只能以大轱辘木牛车运土,每趟只能运半方土。如果由一辆木牛车运土,至少需461年,可见工程之大。而关城虽经600年的风雨,今天仍保持原貌,证明筑城质量极高。”专家的介绍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敦煌,一个神秘而充满诱惑力的梦幻世界,她有着比丝绸之路更为久远的历史。2 000多年来,她总是磁石般吸引着无数人长途跋涉,沿着丝绸一样绵长的驼铃古道,来到敦煌。虽备受艰辛,却初衷不改。敦煌是一个难懂而又值得一解的谜。敦煌是丝绸古道的心脏,是丝路文化的灵魂。梵天净土,佛光塔影,人类文明的光华,穿过2 000年的历史尘埃,伴着悠扬的驼铃,在这里走上世界艺术之巅。 8月8日中午,考察团终于来到这里。

站在玉门关遗址――这个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的重要关口,这个一度曾为荒芜凄凉的代名词的地方,萧惠今女士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吴鸿杰先生则记起了东汉名将班超晚年曾上书皇帝的诗:“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死玉门关。”“想当年,有多少商贾僧侣和文人墨客,像夸父逐日一样,背负行囊,千里迢迢,从这里走向西域,又从这里步入内地。张骞的凿空西域,霍去病的西征匈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都曾经过这里。而现在当我们的脚步触及这块土地时,尽管西风拂面,戈壁依旧,但它使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回归千年历史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是书本上看不到的,也不是凭空能想象出来的,只有来到这里,站在这里,才会有这种真实的感受!”张克晋教授不无感慨地说。看到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这段汉长城,张树人等团员建议最好能像保护大地湾F901号房址那样,罩上一层玻璃,既有利于人们参观,又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莫高窟,这座让大家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终于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130窟,望着高达26米、距今1 400年的石胎泥塑彩绘大佛,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真不敢想象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那样高大的佛像是怎样完成的,它花费了多长时间,用了多少人力。”陈女士不时自言自语地发问。看着321窟的那幅绘于武则天时期的经变画,画面上端的茫茫海天,意为“空”字,大海中伸出两只巨手托着日、月,象征“明”,合起来就是武则天的圣号“ ”,这种巧妙奇特的构思,令大家叹为观止。“古人的脑容量明显要比现代人轻,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那种超常的设计水平和制作水平,令人钦佩。作为当代人,我们只有去尽力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对得起祖先,不负于后代。”陈鼎名先生的这番话,表达了全体团员的共同心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打心底里记下了这个难忘的日子:2003年8月9日。

夜幕降临,伴着大漠戈壁的最后一抹余晖,考察团全体成员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带着收获,在“让我再看你一眼”的歌声中结束了为期7天的参观考察。在敦煌机场候机大厅里,有人感慨万千:“古人留给我们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是让我们以资炫耀。我们应该从中领悟到更多更珍贵的信息和启示。”此时此刻,大家心中开始共同祝愿:祝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再造辉煌!

上一篇:麦积山石窟勘察惊险一幕 下一篇:世界航天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