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4-26 10:29:08

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以培养综合创新型本科生、建设学科复合式师资队伍以及开发符合交叉学科规律的教学体系为目标。作为交叉学科的社会保障学科,其复合式教学体系由复合式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构建社会保障学科的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应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设计,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开拓跨时空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16-02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当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经过学科间的高度综合和分化,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前沿性的特点。它们的存在有利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缓和发展中的尖锐矛盾。在大学本科教育环节中,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新兴学科设计和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现有的专业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体系、校园环境等进行优化匹配所形成的师资队伍复合、课程交叉综合、教学组织形式复合、方法手段复合、阶段组合、学习模式组合等的人才生成复杂系统。”[1]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建立在多学科知识理论和应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需要利用本校学科资源,借鉴外校学科发展经验,全方位整合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

一、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建构的目标取向

(一)培养综合型和创新型本科人才

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大学本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主旨所在。交叉学科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拥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背景和广阔的知识面,学生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发现问题并从多渠道发掘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厚的多学科知识储备、精准的专业训练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T型创新人才,构建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二)建设交叉学科本科教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洞察力等都直接关系到交叉学科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学生需要接受不同学科学术知识的积累和学术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师必须来自多个相关学科,拥有多学科知识、掌握多学科研究方法。此外,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这是有效整合师资、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潜力的重要环节。

(三)开发出符合交叉学科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组成的有机整体。交叉学科教学并非无规律可循。复合式教学体系本身就是整体优化、目标协同、集成创新以及反馈互动等原理的体现。交叉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要想发挥整体功能,使其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必须形成高度统一的培养目标,合理匹配各种教学要素,孕育利于创新的学科环境,重视培养效果反馈。

二、交叉学科背景下社会保障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复合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学行为的教学思想观念,是教师在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2]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宣扬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思想。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旨在通过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和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科学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具有交叉性质的人文类学科,社会保障学科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二)复合式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

为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交叉学科的教学主体也要实现从单一“教师主体”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转变。这种复合式教学主体的确立,突显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主体间的互动达成“教导学、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状态。复合式教学主体还要求开发大学以外的教学主体资源,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因此,社会保障学科的教学主体在坚持师生双主体的基础上,应吸纳具有丰富社会保障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和基层工作人员进入教学环节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深学生的学习体会。

教学内容的复合是交叉学科教学体系建构的重中之重。而教学内容复合化的关键则是设计复合化的学科课程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不仅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还应适应各门学科间相互渗透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容量,还要保证学生获得的不同学科知识具有逻辑统一性。社会保障学科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坚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融合、分科课程和复合课程的兼容。既要让学生获取专业性知识,又要培养其关注社会、关注焦点的学习习惯。

(三)复合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形成起辅助支持作用。社会保障学科的复合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考试检验教学成果的方法,要求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复合式教学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跨学科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介,找寻适合自身学习的有益方式,实现跨学科多层面的教学互动。

三、社会保障学科复合式本科教学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社会保障学科复合式课程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学科复合式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是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主干课与支撑课相结合。理论课程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实践课程应开展社会认知、社会保障专题调研、社会保障岗位实习、定量分析试验等几个环节的学生实践。分科课程应坚持原有的学科专业教学,综合课程应保证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一般来讲,综合课程的形式主要有相关形式和主题形式:相关形式就是让有共同点的两门课程的教师参与同一教学活动;主题形式则是综合各学科知识进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或主题研究[3]。主干核心课程应包括社会保障概论、基金管理、中外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障法等基础课程,支撑课程则应以社会调查方法、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学为主。总之,社会保障学科复合式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将各学科的知识重组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能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是社会保障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合作的方法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利于培养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应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和业务部门的联系。实践教学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保职能部门参观和考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此外,教研结合也是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特色。教研结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做到以研促教、以教启研;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学科课程,掌握理论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吸收学生参加现实的重大课题研究,并建立本科生课题研究导师制度,将科研指导落到实处。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首先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专业教学团队顶尖人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外聘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其次,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考核管理,对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实践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最后,必须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为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并开展学术交流;建立跨学科导师指导组,实现多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强创新能力;建立跨学科协同教学制度,由多学科教师团队共同规划和讲授跨学科课程,教师间可以共享教学资源,更好地交流学习。

(四)开拓跨时空教学手段与复合式教学方法

社会保障学科教学应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向“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过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跨时空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能够异地共享、交流顺畅、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复合式教学方法要开拓跨班级、跨团队的培养方式。允许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选择相同模块课程,鼓励各年级学生依据兴趣形成研究小组或社团,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搭建校际合作的平台,就自主选择的课题组成合作小组,由指导教师引领,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科知识的互补,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开发具体的复合式教学方法,如研讨法、自主交互学习法等,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主动要求学习、积极掌握知识、具有批判精神、拥有创造能力的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张梅俊.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张建平.论“人本化”的教学理念[J].南通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王伟廉.高校课程综合化的途径与方法[J].高等教育研

究,1999,(1).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的尝试 下一篇:以玩促学活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