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问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26 09:21:19

论“教问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教问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问”过程中有效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能更好地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问式”教学法能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教问式”教学强调运用性与知识系统性的统一,突出运用性,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突出实践性。

关键词:教问式;教学法;法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57-02

随着科技飞速的发展,高校传统法学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挑战。网络的迅速普及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便利了人们的资讯获取,而且也迫使高校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当代互联网及各类网贴为人们分享知识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近年来,名师网络课堂、精品课程随着互联网宽带的拓展和移动终端功能提升而使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面对学习资料、教案、课件、精品课程、名师讲堂网上有的局面,使得包括法学在内的文科教学产生困惑。法学教育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所突破,值得法学教育者认真思考。笔者认为,“教问式”法学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法学教学方法。

一、“教问式”教学法的内涵

在目前的法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法如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主导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述和解释,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虽然在目前的法学教学中,教师们也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如多媒体教学等,但据笔者考察,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电子板书,缺乏鲜明性、立体性、动感性等特点,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这种投影式课件,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性、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1]。此外,尽管这种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运用于法学教学中,但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大学教育简单化、低效化,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要求,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作风[2]。

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质的转变,人们在更多的时候是主动获取知识,绝大多数问题的答案均能从互联网上找到。因此,法学教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教问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而提出。“教问式”教学法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唯一主体为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教问式”教学法立足于课堂教学,在不否定原有教学模式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重视专业系统性的前提下,对传统教学的重心加以调整。在课程设计和教授上,首先注重使学生对所学法学课程的框架体系明确掌握,然后将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导向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有针对性地设定问题,使问题与重点、难点对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互动作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事先设定的问题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加以解答,教师最后评述。反过来也可以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向教师提问,教师加以解答。通过这种“教”“问”的方式,剖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教问式”教学法有两点要注意把握:一是课前必须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查阅有关资料,凝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立体化、形象化、情景化、模拟化教学内容和问题,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从而使知识巩固并升华。

二、“教问式”教学法能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海量信息传播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量不仅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而且来源于网络媒体。特别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依赖数据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资料。通过数据库查找资料比到图书馆查阅纸质图书资料要便利得多。

在互联网时代,法律数据库已成为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由于法律数据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查找到数据库中内存的所有相关文章为我所用。由于法律数据库采用互联网技术,所以学生访问法律数据库便利、快捷。此外,法律数据库通常包含上千种数字资源,其资源具有全球性特点,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但是,法律数据库同其他数据库一样,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的滞后性。法律数据库所承载的都是过往的知识数据,各专业出版社或期刊社为保证自身纸质图书或期刊的发行量,均不会将当期图书或期刊上到数据库中,通常要滞后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上数据库,这样,数据库就无法使用户有效获得当前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存储困难。数据库不仅库量大,而且使用在线服务,数据库所有者通常只提供使用者使用权,不会在用户端提供存储服务,用户一旦停止使用数据库,就无法使用该数据库的所有信息和资料,不利于使用者存储。三是数据库服务的稳定性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使用者可能无法连接数据库。

法律数据库的优缺点为我们进行“教问式”教学,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利用法律数据库的优点,教师课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知识和信息,掌握相关知识的关联性,对疑难问题和知识点预先设问,在教师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作为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非常多的信息,不致使自己的研究简单重复他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从而避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失误。在教学中,能保证将最新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另一方面,“教问式”教学法能有效克服互联网知识滞后性的缺点。高校教师通常是从事专业教学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站在其所教专业的前沿,因而其所教的知识必定是该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通常不会将滞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采用“教问式”教学的课堂,学生所获取的知识通常是其所学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此外,互联网时代,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人的思维变得浅薄[3]。而在“教问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提问引领学生,使其知识产生从碎片化转向整体性,思维从浅薄到深刻飞跃的过程。

三、“教问式”教学的目标及模式预设

互联网时代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内容、形式、功能、结构需要相应变化;现代教学目标理论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因素来考虑[4]。信息时代,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而“教问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动用多种信息媒介和网络应用,整合各类辅助手段、知识渠道,使之成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求知识答案和发现问题提供有效资源帮助。具体来讲,“教问式”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授知识之前,通过设定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海量网站或专业数据库中收集相关知识和信息,然后学生通过筛选、凝练从而获取正确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其二,“教问式”教学不仅在于完成计划课时内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对自己所教专业课程知识是否已经了解和掌握,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互联网、专业数据库获取相关信息后,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问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融会贯通,真正能够解决司法实务问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

“教问式”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模式预设。第一,强调运用性与知识系统性的统一,突出运用性。在“教问式”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因为课堂的组织和设计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系统性的把握,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法律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实现法律实务问题与专业知识点的有效对接。因为法学是实用性学科,法学理论知识如果不用于解决司法实务问题,学以致用,则法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第二,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突出实践性。法学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而且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问式”教学中,必须突出实践教学。可通过案例教学法、模拟审判为学生搭建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在案例教学方面可选取典型性、新颖性的真实案例,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案例,引出法学理论与法律规则,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仿与再现法律程序的模拟审判,来检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案例讨论、模拟审判结束后,教师做最后点评,总结学生的优缺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教问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问”过程中有效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能更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法学最新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跃飞.论招录体制改革下的公安法学教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蒋楠,珊丹,金颖.我们的课堂出了什么问题――大学课堂调查启示录[J].现代大学教育,2011(1).

[3][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4]郑晓齐.信息时代教学目标的变化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上一篇: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产妇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 下一篇:奔跑吧,划时代的颠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