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引导探究学习

时间:2022-04-25 10:30:05

巧设问题情境 引导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自我探究欲望的产生,其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本文结合实例,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略陈浅见。

一、类比联想型问题情境

创设类比联想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对要学知识与以学知识进行类比联想,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产生猜想式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小学时我们知道a+a+a+…+a(一共有n个a相加)可以简写成n×a来表示,那么a×a×a×…×a这样n个a相乘,请同学们猜一猜,可采用怎样的简便方式书写呢?同学们对此问题会进行积极的思考、猜想,甚至争论。

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个多样化思维的空间以及创新的土壤。

二、故事典故型问题情境

故事典故型问题情境就是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三、数学活动型问题情境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切好的正方体形状的萝卜,然后让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小刀)去截这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动手操作。很多学生不但能截出三角形、四边形,还能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但不能截出七边形。并且电脑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引入新课自然,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

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四、实际应用型问题情境

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探究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改变一例一题一练的重技能训练状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教学中,可给出一题:某学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甲、乙两公司报价每台均为a 元,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按报价的70%计算,乙公司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报价的85%计算。如果甲、乙两公司电脑的品牌、质量和售后服务完全相同,你选择哪家公司购货?许多学生参与了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对选择向甲公司购货还是向乙公司购货进行了深入分析,将问题构建成不同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趣味游戏型问题情境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某些需要适当的以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探究学习。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概率”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一个思考题: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中的“百宝箱”互动环节是一种竟猜游戏,其规则如下:在20个商标中,有5个商标的背面注明一定金额奖金,其余商标的背面是一张苦脸,若翻到它就不得奖。参加这个游戏的观众有三次翻牌的机会,某观众前两次翻牌均得到若干奖金,如果翻过的牌不能再翻,那么这位观众第三次翻牌获奖的概率为多少?

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深受大家喜爱,李咏是学生熟悉的主持人之一。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究后,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展示自己的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再继续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当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巧妙创设不同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观察、联想时间和积极探究的空间,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中,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可能。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将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融为一体,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做\想\试\议\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