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初中现阶段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16 09:32:30

新视域下初中现阶段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对策探析

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学习习惯还和小学生一样,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老师讲课,在学校有老师在的时候做做作业,老师不在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只是玩,回家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把作业完成,学习很不自觉。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三、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人们把有效教学看成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是适应当前时展要求的教学。它要靠有效的教学目标引领,靠有效的教学过程保证,靠有效的教学结果支持,更要靠三者的和谐统一来实现。当前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已不再是过去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现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对策

杨九俊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点应该是:①主动的参与;②明确的目标;③挑战性思维活动;④深刻的体验;⑤适切的方法;⑥有意义建构;⑦清晰的反馈;⑧迁移、创造的愿望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推进有效性教学。

1.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适应课堂教学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潜质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个人要健康地发展,要快乐的成长,这与他与周围人的合作有很大关系,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不仅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我们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恰恰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把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放给学生,让他们共同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发展, 教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同时给学生补充,实现了优秀生的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的自信,达到合作双赢。同时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2.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当代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创设情境时,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这样效果更佳。

3.科学有效的评价。一堂课上完后,教师要对本堂课进行评价,可以与同行交流,也可以与学生交流,而后要总结本堂课的得与失,最后要让学生做好数学笔记,整理好平时学习过程中的错题集,自觉自愿开展学习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实现自身的被认同。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如何使教育公平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已不仅仅是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上就能够解决的了。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的去读懂他们。推进合理的有效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发展他们的能力,让好差生之别愈来愈淡化,共同构建出和谐的校园!

上一篇:高三数学复习点滴谈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在课改中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