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高句丽古都――集安

时间:2022-04-25 08:05:35

汉魏高句丽古都――集安,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北与通化市接壤,西南与辽宁省桓仁县、宽甸县毗邻,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慈城郡、谓源郡、楚山郡和满浦市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素有“吉林小江南、国家生态园”之美誉。

世界文化遗产地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作为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和高句丽王族桂娄部中心所在地的集安,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从此,这里便成了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句丽28位王中有19位在此做王,时间长达425年,创造了令人称羡不已的辉煌文明。在此期间,高句丽政权的疆域基本上发展到了极限,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高句丽灭亡后,留下了大量闻名遐迩的历史遗存。渤海、辽、金、直至明、清均设制管理,正因为如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充分体现了高句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现有高句丽遗址42处,古代城址、关隘8处,古墓群75处,仅洞沟古墓一处就有7000余座,碑碣石刻7处。旅游区有高句丽民族遗留下来的最大的古城遗址――丸都山城:有高句丽民族长达425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内城;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以高句丽文化出现的东方金字塔――将军坟以及全国最大的以自然底蕴出现的功德碑――好太王碑,可以深刻体验高句丽历史文化的深邃和沧桑。

洞沟古墓群

集安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市境内,分布在群山环绕的洞沟平原区,这里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愧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高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此外,除了洞沟古墓群外,高句丽国还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化遗迹,较为有名的如:关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库。

将军坟

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建于公元5世纪初,是集安上万座高句丽古墓中方坛阶梯墓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宏伟的古墓之一。将军坟北依龙山,西靠禹山,东南有鸭绿江,前面是开阔的坡地,朝向好太王碑,遥望高句丽王都国内城。地势优越,建筑恢宏。将军坟是现已确认的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墓的底面积有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块巨型花岗岩石条堆垒砌筑而成。其中,仅最小的护坟石就有15吨重,经专家测定,这些石材均采自于40里外的老岭山绿水桥。如此繁重的石料运输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谜团。

古墓壁画

古墓壁画均藏于集安的洞沟古墓群中,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后,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是研究公元5世纪至6世纪高句丽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公元4世纪晚期的墓室壁画,也就是墓室的早期壁画内容主要以描绘社会风俗习惯为主,较有名的有反映力士角抵场面的角抵墓画及绘有巨幅舞蹈画面的舞蹈墓画。这一时期的墓画多是创作在石灰涂抹的土壁之上,整幅画面清晰优美,内容丰富。如有筵宴、狩猎、欢娱、战争等诸多场面,除此之外,还有珍禽异兽、花卉、星象、神仙等画面。

到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壁画的内容就演变成以鬼神为主,较具代表性的有五盔坟五号墓。此墓是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的地下墓。墓室长4.37米,宽3.56米,高3.94米,以白灰给墙壁勾缝,并以整体的平整巨石压顶,整个墓室以壁画为主,墓室四周均绘有四神图。东壁绘有青龙;西壁绘有白虎;南壁绘有朱雀:北壁绘有玄武。此外,墓室的四角之处还绘有人身兽面的托龙顶梁。梁枋,抹角石底部及藻井都画有腾天的巨龙和龙虎相斗图,整图共有龙39条。墓室常年湿气蒸腾,然壁画历经千年而完好如新,可谓一大奇迹。

好大王碑

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将它立起来,然后书写、镌刻。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付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个字。碑文为汉字,大小在9~10厘米左右,为方严厚重的隶书,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时代的重要遗迹,其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高句丽人为什么在高山之上修筑这个山城呢?

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后,汉朝册封其为王。这就是说,高句丽是西汉属下的一个部族。高句丽在臣服汉朝的同时,为了扩张地盘,不时发动战争,修筑丸都山城自然就成了加强自身守备的一项重要措施。

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为了一旦有事能有个牢靠的隐蔽之所,大兴土木,修筑丸都山城。辽东割据势力公孙康,乘高句丽内讧之机,兴师攻伐,山上王在公元209年移居丸都山城,从此,丸都山城就成为王都了。

丸都山城,从始建至今,已经历2000多个春秋了。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尽管如今留下的只是巨石累累的残迹,但当年工程之浩繁、气势之磅礴,尚依稀可辨。

集安的人参文化

集安作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人参作为集安自古以来的重要物产,它的起源、应用及栽培、加工历史几乎与古代辉煌灿烂的高句丽文化历史一样久远。集安人参在它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滋养着这块从上古一路走来的神奇沃土上的一代代勤劳智慧的人民。我国古代,人参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上党参即产于八陉太行。但从汉代以后,年复一年的采掘,山区人烟渐密,斩林拓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到了明代,上党参已濒临灭绝,这时的朝廷用参多采用长白山地区所产的辽东参,而集安人参作为正宗的辽东参,在当时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梁代陶弘景编著的《名医别录》曾记有“人参生上党及辽东”;《金史地理志》也有:“辽阳府产人参”,而集安即为当时辽阳府统辖。

到光绪三年时,集安属通化县管辖,当时人参人工园植已十分普遍了,《辽海丛书》中的《沈故》卷三“参园篇”曾有“通化县山内参园极多,连畦布子,灌溉如菜蔬,夏则张芦席,以障炎日,九八年后则撷而市,诸肄俗称秧参者是”的记载。

《宁古塔纪略》载有:“凡掘参者,一日所得晚即蒸,次晨晒十日中,干后有大小红白不同,非地产之异,故土人贵红贱白。”《柳边纪略》记述了当年人参加工方法:“先以水渍参,明人徉不欲市,边人恐朽败急售,多不得价,太祖乃命煮而售之。煮参始此,近又以煮则味薄改而为蒸矣。”这里的“边人”当指集安等边境地区,太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说明在努尔哈赤时期,集安一带的“边人”即已发明了红参的加工方法。可见,集安人参的历史相当久远,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辉煌的人参文化,并在中华民族的医药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篇章。

上一篇:长亭古韵 第12期 下一篇:太湖污染折射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