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课程改革,开启创新思维

时间:2022-04-25 05:41:03

顺应课程改革,开启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呼唤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式,教师要跟上课改步伐,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启学生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创新思维,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以下是我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而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形成,首先必须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我们在每一堂课,都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或板着一张脸,势必使学生产生畏惧、反感的抵触情绪,甚至厌烦我们所教的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由权威向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转变。师生间如果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生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有报道说:“孩子太听话未必能成材。”说的是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给上海的学生出了一道题目: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船的船工的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做出了“答案”:船工的年纪是86-34=52岁,只有10%的学生认为这道题目风马牛不相及,无以解答。而90%的同学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出的题目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法国专家不禁感叹:“中国学生真听话。”

学生若从小就循规蹈矩,不敢标新立异,对许多事情不敢质疑,不敢挑战权威,就会渐渐丧失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迫在眉睫。教师对学生尊重了,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开启思维、开阔思路,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

二、打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

1.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

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主要表现为善于思考,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别出心裁。初中生的思维较为灵活,对同一问题常常有着不同的想法,有时见解也非常高明,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独辟蹊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对题目进行一题多变:改变条件和结论,或把结论进行推广和引申。如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或者在同等条件下找出得的结论;通过增加对一些题目的开放训练、改造、编拟或引导学生编制一些开放题目性等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研究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

2.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去思考,也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而逆向思维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思路,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逆向思维也成为一种“定势”,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其机制是师生的思维、教学过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尤为重要。如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奇想、怪想、假想给予肯定;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之前,我先提出:“能否在一张白纸上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学生略加思索后,把一张纸对折后剪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即得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我让学生再剪一个含钝角或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并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有什么性质,怎样论证?因为在剪纸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活动中折痕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地位,领悟到要把新知识转化为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很快找到添置底边上的高线、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的三种证明方法。由于找到了与书上不同的方法,学生十分兴奋,有关知识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了,也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新知。

传统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以“继承性”为特点,现代教育则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素质。这就需要强调个性解放,开展启发式教育,突出“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当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要启疑、解惑。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能仅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要懂得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一个真理,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大脑,从面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而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进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开启创新思维,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建立创新教育方式,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共同努力。创新的教育方式将进入每一个课堂,世纪新人也将随之脱颖而出。

上一篇:中学数学改革的尝试 下一篇:湖北高考题型完成句子考生常见错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