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

时间:2022-04-25 05:39:13

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五个省份1996―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和贸易比率较低,对辽宁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聚水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固定资产投入。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从存量改革入手,依靠内生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体包括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集群效应、加快区域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度;贸易比率;存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3806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辽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是实现财政收入稳中有增、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和拓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基本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可见,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因此,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探索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拓展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对助推辽宁产业振兴与经济增长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理论阐述,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市场的竞争性以及产业组织的构建等内容。自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通过全面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角度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对策。梁启东和刘晋莉[1]采用SWOT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进行分析,在总结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自主创新和集群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应对策略。郭长义[2]通过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系统论述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之间的关系,采用实证分析法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改变产权制度、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技术层级与规范金融资本市场等措施提升整体竞争力。张青山和徐伟[3]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做了研究,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优势和劣势予以分析,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应从技术与产品、制造系统与企业、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链高端化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提升自身的产业层级。魏玉芝和翟文[4]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企业上市数量、产品出口规模和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据此提出了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常丽[5]采用区位熵系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就是延伸产业链,增加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其二,研究造成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指出今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李姝和姜春海[6]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其综合运用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加以系统分析,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结构混乱和技术创新融资方式简单等问题。刘春芝等[7]认为,集群式创新才是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通过采取集群内企业合作、规范并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区域内部创新软环境建设等举措,达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目的。邵慰和陶晓丽[8]则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辽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所占比重太高,民营企业发展欠缺,提出了应大力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建议。

此外,逄红梅[9]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2011年包括辽宁在内的27个省市装备制造业及子行业之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差值比较,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李绍东和唐晓华[10]使用226个装备制造企业及所在的产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与绩效的相关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尽管这些年来国内学者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言,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为此,本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研究采用了新的方法,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行业内各产业分布情况、劳动力水平和固定资本投入等因素进行测算,力争做到较为全面地衡量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比较

自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概念以来,学者对产业集聚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研究。目前学界通常采用区位熵指标衡量产业的空间分布水平,测算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产业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区位熵指标是测度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相对于参照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LQij=(Lij/∑jLij)/(∑iLij/∑i∑jLij)(1)

式(1)中,i为i地区;j为j产业;L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出指标;L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熵。区位熵表示i地区j产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比重与全国j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相同,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时,意味着地区间存在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

通过计算某一地区某产业的区位熵,可以衡量该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值越大,则集聚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如果某产业的区位熵值大于15,则该产业就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

为了充分了解辽宁装备制造业近些年的产业集聚程度状况,本文根据1996―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五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6―2012年的17年间,辽宁除2011年的产业集聚度小于1以外,其他年份均大于1,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在满足全省国民经济需求的同时,还为省外(含国外)经济体提供了数量众多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通过与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四省比较可以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自身纵向比较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由表1可知,在1996―2011年的16年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由1996年的409下降到2011年的090,出现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即这一时期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一大批产能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资不抵债或发展前景渺茫的企业被破产、兼并或重组。

第二,从省际横向比较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果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2000年以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区位熵水平要远远高出样本中其他四个省份。2000年之后的区位熵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基本保持在130左右,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业在东北地区仍然作为“领头羊”在发展,但集聚效果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特别是江苏和浙江。可见,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弱是困扰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市场的障碍。

第三,从发展趋势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果将会进一步提升。由表1可知,2012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由2011年的090上升到132,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比率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省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本文引入贸易比率这一指标,贸易比率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其是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通过将区位熵值减去1得到。本文测算的五省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贸易比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份的贸易比率绝大部分年份为负,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交换效益下降,存在进口比率。其他三省份的贸易比率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和辽宁,这三个省份的贸易比率均为正值,但辽宁的绝对值较小,说明辽宁的区域市场占有能力所代表的区域劣势较为明显,辽宁装备制造业在与区外经济体做往来时,其贸易条件仍有改善的空间。

从影响产出各具体指标上来看,比较五省份的C-D生产函数,受教育程度L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江苏、浙江、辽宁和黑龙江,其中,除黑龙江外,其他省份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各省份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对国民生产总产出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吉林、江苏和浙江相比,辽宁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固定资产K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和江苏,可知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存量还是数量可观的,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性也不能小觑。产业集聚程度A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辽宁、浙江、江苏和吉林,表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在辽宁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所处不同区域而呈现显著差异。五省份回归模型中,吉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产出弹性为2 32464,远高于辽宁的3853,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弹性程度较弱。固定资本原值一项,辽宁的弹性系数为264,低于黑龙江的427,但与其他省份基本持平,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投入发展状况尚可,但还有可发展的空间。产业集聚指数一项,辽宁装备制造业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13445,较其他省份有较大的优势,表明辽宁的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高,集群的集聚效果明显。

从区域内部各指标要素来看,衡量1996―2012年五省C-D生产函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对吉林、江苏和浙江的贡献程度较大,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这些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产业集聚程度指标一项在辽宁和黑龙江两地区表现地较为突出。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因素角度分析,对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影响较大的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其次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最后是固定资产原值。可见,今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集群对产业的扩散和带动效应,在集群内产业链条上增加横向和纵向的广度和深度。

五、存量改革与内生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鉴于过去三十余年改革的经验,人们原本以为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新增的民营经济的“外部”力量最终会对原有的僵化而缺乏效率的“内部”体制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市场化的改革。然而,近年来的“国进民退”现象却令人们对此改革思路有着越来越多的质疑,这种“以外推内”的增量改革方式正在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动力。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增量,如果不能对存量进行有效改革,那么,增量的增幅就会受到限制,出现“存量不改,增量难增”的现象。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从存量改革入手,依靠内生发展推动辽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针对五省横向比较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与江苏、浙江的比较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低,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偏高。由于国有企业更为偏好自制而非外部购买或协作,因而必然导致集聚效应不足。国有企业比重越高,则地区产业集聚越差。因此,辽宁应借国务院发文支持东北振兴、深化国企改革的有利契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是针对能源、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垄断性行业实施存量改制重组,渐次引入非国有资本,实行企业股权多元化重组,成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资源整合,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放下包袱,淘汰劣势企业,形成新的市场势力。二是针对机械制造、农林牧渔业等竞争性行业实施存量转型升级,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开放,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方式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现有企业向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型升级。

第二,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集群效应。虽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果远远落后于江苏和浙江,但通过五省生产函数比较发现,在影响辽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各项指标中,产业集聚度位列第一,其次是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最后是固定资产原值。这表明产业集聚效应是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辽宁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一是注重发挥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作用。在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50%以上,相比而言,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却只有大中型企业的骨架,缺少中小型企业的身影。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想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必须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中小型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二是协调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关系。辽宁已经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基础产业、配套服务、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种彼此分割的小区域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结构,对区域内的要素进行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区域间的条块分割又会给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产业集群可能会因地处两个产业区而出现市场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现象,以致破坏了区域间的正常经济关系。因此,在鼓励发展城市群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协调其与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机联系。

第三,加快区域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前文的比较可知,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比率较低,产品的交换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深入发展必须扩大开放、锐意改革,使装备制造业产生最大的“红利”。一是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以购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改组改造中,在涉及外资入股的问题上要有胆量、有魄力地取消比重限制。二是允许区域外企业依法购买金融资产公司的不良债权和股权,并对其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和处置。三是积极引导外部投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四是鼓励区域内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大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优化投融资环境,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挥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对五省的比较发现,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江苏、浙江、辽宁和黑龙江,辽宁排名较低。但五省拥有普通高校的数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辽宁、浙江、黑龙江和吉林。

根据教育部2014年7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其中,江苏134所,辽宁104所,浙江82所,黑龙江78所,吉林52所。截至2014年7月,辽宁拥有普通高校104所,在全国总排名第7位。但是,若以平均多少人“拥有” 一所高校来排名的话,辽宁每4210万人“拥有”一所高校,在五省比较中排在最末位,并且在全国总排名为倒数第5位。因此,辽宁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大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扩大高校的数量与规模,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可以采用增加民办、私立高校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培养方式问题。二是加强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改变“先有成果,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明确应用科研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盯需求的原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实现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进而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启东,刘晋莉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40-44

[2]郭长义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4-118

[3]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89-296

[4]魏玉芝,翟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77-78

[5]常丽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研究与提升战略改革与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1,(9):145-148

[6]李姝,姜春海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5):82-88

[7]刘春芝,丁玲,夏晓蕊集样式创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6):5-8

[8]邵慰,陶晓丽基于制度创新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6):47-50

[9]逄红梅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测算与空间分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34-41

[10]李绍东,唐晓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与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34-40

上一篇:涤纶织物洗后自然晾干防水防油整理工艺 下一篇:英美哥特文学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