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在我国发达省份建立交通法院的构想

时间:2022-04-25 04:57:00

有关在我国发达省份建立交通法院的构想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进入社会的数量成倍增加,而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数量也不断攀升,且案情趋于复杂多元化,给各级、各地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有鉴于此,近年来,关于在我国建立交通法院这一议题再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法律界的学术领域和审判实务领域,存在这幺一种观点: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的专业性和大量性,及当前交通巡回法庭审案职能的局限性、从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公正效率等方面考量,应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普通法院体系之外建立特殊的交通法院,以专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对于这个观点,笔者是比较赞同的。笔者认为,可以选取我国若干个发达省份,试行设立专门的交通法院,既能整合司法资源更好地解决各种交通纠纷案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也是我们追求及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必然选择。关于如何建立专门交通法院,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意见。

一、交通法院的设立及法院体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交通法院不可能按照现行的法院系统来设立。因此,建议当下可以选取若干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作为开展交通法院设置改革的试点,通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后,逐渐在各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全面推开,进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交通法院体系。这种方案采用试点的方式,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灵活性强,有利于紧贴实践,稳步推进。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有限的司法资源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多发地区的案件处理,凸显当前司法改革的实效性。此外,还有利于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审判尺度在某一区域内先形成统一,以便后续铺开。

在交通法院组织体系的设置上,笔者建议参照我国海事法院的管理模式和管辖体制设立交通法院体系,采用三级两审制度。即以试点省份区域内的地级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交通法院,受理辖区内的第一审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第二审法院为各省的高级人民法院,均受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指导,以此逐步地、系统地、合理地设立一个交通法院体系。假设选择福建省作为设立交通法院的试点区域,那幺,可以在福建省的每个地级行政区域内都各自设立一个交通法院,在审级上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第一审交通案件,其审判工作受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监督和指导。同时,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交通法庭,受理对本省行政区域内交通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交通上诉案件,以及本辖区内交通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省高级法院交通法庭对上诉案件的审理,一般限于原判适用法律是否适当及程序是否合法,基本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无须再开庭审查事实和证据;但如果各方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或证据争议非常大,省高级法院交通法庭才有必要组成交通巡回法庭,前往第一审的交通法院,组织巡回审判,进行开庭审理。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则也可以设立专门的交通法庭,监督和指导交通法院和省高级法院交通法庭的审判工作;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再审;并从各地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整理出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件,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作出司法解释,统一全国的司法审判尺度,指导案件的审理。

从我国的司法实践角度出发,交通法院的审级模式,建议采用同海事法院类似的模式,而非绝对独立于普通法院体系之外,专门设立所谓最高交通法院、省高级交通法院和市中级交通法院这样的交通法院层级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司法统一性。

笔者之所以主张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而不是以经济区域作为划分基础设立交通法院;以每个地级行政区域为基础,而不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交通法院,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要符合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实际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日益增多,而此类案件都是公安交警部门首先介入处理,而公安交警部门都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各自处理事故纠纷的范围。因此,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设立交通法院,也便于交通法院与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公安交警部门在交通事故案件移送、受理、调查、取证上的衔接,亦不会造成当事人在选择受理法院时的混乱,方便当事人。

二是要考虑交通案件的保有量和有利节约司法资源。不考虑在县一级设立基层交通法院,不按普通法院那样采取四级两审制,而是采取三级两审制度,主要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数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地域特点、机动车保有量以及道路建设水平等均具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县级行政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机动车保有量等决定了其区域内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数量都还达不到专门设立一个交通法院的规模。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每个城市的县(区)都设立交通法院,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机构和编制,造成人浮于事,也是司法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上一篇:民政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民生工程新跨越 下一篇:表扬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