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启示

时间:2022-04-25 01:27:58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启示

摘要:指出了在喧闹的现代生活热潮中,亲近大自然的休闲农业旅游逐渐成为都市人的首选旅游方式,发展休闲农业也是调整农业结构、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4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3个特色经营模式:政府参与,主导推动;特色创新,产品丰富;因地制宜,宣传广泛。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优势特色,提出了大陆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特色经营模式;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8403

1休闲农业概念及其发展意义

休闲农业是一种将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资源、农业文化,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在使游客获得休闲体验、了解农业文化的同时也开发了农业资源,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对农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1)改善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休闲农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从原材料基本供给功能,逐渐拓展到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农产品加工副业等功能。

(2)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需求和带动条件下,逐步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宣传营销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3)增加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环境设施。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者在无形之中将城市中现代化思想、经济、文化、意识等知识传播到农村,使农民在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的同时逐渐感受到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了农民素质;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改善村容村貌;在一定层次上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丰富了我国旅游产业体系,增加新型消费业态。在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将休闲农业的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1]。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随后在欧美国家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3]。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方式,侧重于在乡村地域发展有关农业旅游的活动。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2.1萌芽期(1971~1989年)

最初的休闲农业模式是观光果园花市,旅客在游玩的同时可以品尝、购买农产品,这种模式主要于1971年出现在台湾彰化田尾、苗栗大湖等地。1979年台北农会召开“台北市农业经营与发展研讨会”,认为农业结合观光的方式是解决都市成长扩张、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出路。1983年推动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农业游憩活动。随着农业园数量增加,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活动停滞在采摘阶段,游客逐渐减少,观光农园呈现衰退[2]。

2.2成长期(1989~1994年)

在1989年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休闲农业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于1992年公布施行《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为休闲农业制定法令依据。多种公、私营大型农场及休闲农业区逐步发展形成,并相应提出服务文化活动、生态教育解说等科普活动,以及住宿、餐饮、农村文物展示中心等,使得休闲农业多样化发展加强[2]。

2.3拓展期(1994~2000年)

1996年《休闲农业办法》的修正和1999年《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的颁布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规范性和经营方向的正确性。《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划审查作业要点》、修正通过《非都市土地开发审议规范》休闲农业专篇、《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案规定》等法令公布施行[1]。

2.4提升期(2000年至今)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台湾逐渐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于国际观光水平,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国际化。2001年公布的《民宿管理办法》赋予农场经营者更大的空间。2002年修正实施《农业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项目及标准》,增加休闲农业为农业法人承受耕地,从事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农业范围,鼓励农民团体及农企法人参与投资经营休闲农业,促使农业转型升级。2004年再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令及生产发展条件。各类农林渔牧活动呈现多样化、多元化,提供服务内容已朝策略联盟及主题活动等新型形态发展,同业套装旅游营销及结合自然生态、教育解说等内容丰富多样[2]。

3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经营模式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30多年里,在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进程中,休闲农业性质逐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呈现多元化形态。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和经营模式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3.1当局参与,主导推动

当局主导参与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项行政法规的出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充足都离不开当局的支持。

(1)政策法规充分有利,行政管理划分明确。在休闲农业兴起的时代,台湾地区已开始制定相关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经过逐步修订和补充完善的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推动政策[3]。虽然各部门都出台相关管理政策,但休闲农业的管理很明确,其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采取行政管理主导模式,旅游项目的规划审查与核定、规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委员会主导。休闲农业由“农委会”、“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通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经营行为[1]。

(2)经费支持到位,资源配置合理。休闲农业的经费主要以项目申报形式,由上而下申报和审批建设。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拨出的专项经费用于休闲农场的水利工程、服务设施、组织宣传等项目[4]。在充分投资和经费使用同时,提升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开发层次[1]。

(3)结盟合作管理,提升整体规模。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存在多种类型及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体。在政府辅导运作下,各休闲农业经营者组成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总体规划管理、宣传服务、生态保护等工作,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3.2特色创新,产品丰富

将台湾休闲农业的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提出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为特色的多样化主题休闲农业。目前主要的休闲农业产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3]。

3.2.1观光农园

观光体验休闲农业园根据农业产品的不同类型分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4大类。游客在参观体验农产品的同时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满足了好奇心,也延长了游客的游览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3.2.2休闲农场

根据不同经营类型,休闲农场分为休闲牧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等多种类型,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游客在农场的参与性,使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的同时释放心情、排解压力、增长知识。

3.2.3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一种新型的自给自足的劳作方式,是将市区附近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出租给市民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3.2.4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开展一系列具有科普教育的活动,在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培养功能。

3.3因地制宜,宣传广泛

结合本土各种农业资源、文化特色,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公司和政府创造的条件下,开展多形式的营销方式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

(1)举行农展会、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在大陆各省市和台湾当地的市县都会举行各种规模的农展会和展销会以及农业宣传活动,如2012年在台湾农业委员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有助于深度了解宜兰美食并探索宜兰人对食物的态度与精神,让青年学子对食物有更全面性、多元化的认识,有助于推广宜兰的美食。

(2)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广告。主要的新闻连结有“Google联合新闻”休闲农场、“NOW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农业易游网”产业新闻、“农业旅游咨询网”产业新闻。网络有多项发展板块: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台湾农场社会关怀、台湾农场专卖店、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学院、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台湾休闲农业馆粉丝专页、休闲农场教师体验营。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

(3)与中介机构密切合作。探索与市场营销中介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自主组织成立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发展宣传的中介机构。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会员都是可以提供农业体验、农业产销等的农场。这些农场都与休闲农业有关联,都在运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景观资源,投入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经营观光农园、休闲农场产业、农产品经营、民宿、酒庄等为主。协会有自己的宗旨,并制定有各种相关章程。

(4)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乡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体验型产品是休闲农业的基本要素。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大量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其品位和价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成为当地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传统民间手工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具有很强生命力,将这些手工艺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

4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借鉴意义

台湾的农业资源和大陆的农业资源类型基本相同,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特色对大陆有重要借鉴意义。

(1)确保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依托基础产业,只有保证了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延伸开发,拓展新的产业链。在发展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定将会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在重复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对游客行为施行管理措施,以及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一定的修理改善,保证农业经济与旅游业循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与旅游合作。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3)提倡创新消费,特色理念。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提高旅游消费者的参与性,促使游客更多地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5],从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怀旧、放松、传统等体验型产品。在游玩中,可以为游客提供生产知识讲解,使游客在参与干农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要拓宽思路,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打猎等基础上丰富体验型餐饮种类。

(4)加大当局参与,扶持引导。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县和乡镇政府需要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政府成立相应的主导管理机构进行组织、规划、研究,从而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并且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下,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在对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的认识和学习中,不断研究和探讨必定推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探索琼台及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作的有效途径,构建两岸农业合作新模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能够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吴人韦,凌诗佳.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06(3):32~35.

[2]吴其勉,林佳丽.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网络财富,2010(3):59~60.

[3]胡伟,张翔. 中国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台湾和国外发展模式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76~6678.

[4]耿红莉.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政府主导模式的启示[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6):17~21.

[5]程坦.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J]. 经济发展研究,2012(5):78~79.

上一篇: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500kV变电站的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