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

时间:2022-04-25 08:15:09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

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中小企业自身的弱势决定了其不能上市发行股票、证券,社会影响度较低,直接融资困难,自有资金少;小的工商企业还存在资金使用周期长、风险大,经济不发达地区担保公司资金组织困难,担保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与大企业有很大的差别,金融部门原来制定的用于大企业的一套信贷政策和考核办法不能完全适应中小企业。金融部门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贷款审查创新。贷款审查是银行进行信贷投放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由于大企业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便于金融部门进行信贷审查,金融机构的操作规程是针对大企业的,而这些办法对于中小企业就很难适应。比如,金融部门进行贷前调查的基本依据是企业会计账表,一般大企业的会计报表是正规的、经过中介机构审查认定的,也可以说是真实可靠的,金融部门完全可以信赖。中小企业未必能做到这一点,靠会计报表不可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情况,金融部门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突破口。他们需要进行现场调查,比如对税金缴纳、职工工资发放、贷款本息清偿的及时性进行调查,以分析企业的经营效果,确定贷款是否投放。

2.信用评级创新。信用评级是银行考核企业信用等级的有效办法,依据信用评级结果,确定银行对企业的授信程度。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具有管理层次少,内部管理简单等特点,所以,在评级内容和层次上,没有必要仿效大企业的做法,应该删繁就简。从决策层面到一般职员,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都要结合小企业的特点,制订简便易行的操作系统,而不必套用大企业的标准。为了减少评级次数,减少中小企业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支出,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最好是启用社会公认的、评估质量较好的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一次评级结论,多次使用,多家金融部门使用。避免过去那种商业性金融机构各自为战,谁放贷谁评估,今天你来,明天我往的做法,搞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疲于应付,结果是贷款没有拿到,应付资料搞了一大堆,劳而无功。

3.抵押担保创新。抵押担保的效果,是中小企业能否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关键。中小企业特别是内陆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一般是“小百货类”产品,没有高新技术作支撑,也不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和行业,资金没有保证。他们―般生产周期长,门有资金少,科技含量低,还款能力差,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他们顾虑较多。在具备厂担保能力的地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采用“保一贷二”的形式,商业性金融机构仍然畏首畏尾。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担保采用“保一贷二十”的比例,企业贷款却很容易,担保公司积极性较高。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信誉度高,产品科技含量高,资金周转快,担保公司可用资金多。而内陆地区的情况恰恰相反。企业的生产现状是不好改变的,它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担保抵押的落实却是可以考虑的问题。担保形式,担保资金都有非常大的伸缩空间可供选择。比如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现在大多是有政府独立承担,也可以考虑由企业承担一部分,向社会募集一部分,把担保公司的资金做大,把担保公司做强。资金担保是最简便、商业性金融机构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4.资金定价创新。资金合理定价是金融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从目前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倾向于实行“高风险、高收益,以利润覆盖风险”的做法。这种政策在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地区尤为可行。实行高贷款利率,在短时期内以利息的形式收回投资成本是有可能的。设想按年利率20%掌握,5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5年之后的收益就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润。这个办法至少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利润覆盖风险的做法,加重了中小企业的利息支出,对于微利企业来说,有可能促使他们走向亏损,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因此,对资金定价实行科学化,兼顾“银企”双方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5.贷款政策创新。中国加入WTO后,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采取审慎经营的政策,把信贷资金投向国家的大企业、大行业以及收回资金有保证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对于一般性工商企业采取“不预理睬”的政策。这也是近几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所在。另外,把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资金转移到大中城市使用,对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信贷封锁,无形中拉大了城乡差别。他们轻视了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安置社会闲散人员、保障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因此,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必须进行调整,把中小企业按所生产产品和规模进行分类,再对商品市场进行调查,按照商品市场的紧缺程度,分出他们哪些是属于应该支持的,哪些是属于应该限制的,等等。灵活调整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不能把中小企业拒绝信贷门槛之外。

6.贷款管理创新。当前,商业性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贷款审批权力上收的管理体制。有的收到总行,有的收到分行,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取消了支行的信贷管理机构。这对于广泛占有贷款的支行级机构来说是不科学的。上级行可以审批贷款,但其不可能集中管理贷款,贷款需要及时地进行监测考核,及时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上级行有高超的决策能力,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各处调查贷款的使用情况。再就是,上级行不可能了解所辖地区各个县区的金融经济情况,很难判断贷款使用的合理性,正确的贷款管理模式应该是,建立“权责分明,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基层有一批信贷管理工作者,长期从事信贷工作,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地经济金融情况比较了解,不利用他们,不但是人才浪费,而且也管不好信贷。现在,商业性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谁贷款谁收回、收回率百分之日、终身追究等制度。造成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这种制度对加强信贷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是有帮助的,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如果贷款都能百分之百的收回,还提取“呆账准备金”作什么,这种管理制度应改修改,改得让信贷人员能够接受,让制度合情合理合法,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7.信贷登记创新。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的借贷情况是很有帮助的。但是,随着这几年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的减少和年检手续的增加,企业参加年检的越来越少了。对于企业参加年检的资料应该简化,不能让企业参加一次年检,就要跑很多单位去收集资料,费时费力,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这种情况需要改进。再就是,在社会上宣传信贷登记系统的作用,引起金融部门和企业界的重视,对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减少骗取贷款的心理预期,防止欺诈性贷款发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经验及其借鉴 下一篇:农发行职能定位应把握好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