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一生一世的支撑

时间:2022-04-25 08:00:03

新闻背景

2007年6月10日,在全国体操锦标赛预赛中,15岁的浙江选手王燕在做高低杠“后屈两周下”时头部朝下重重摔下。当时医生初步诊断为脊柱受伤,高位截瘫的可能性非常大。

万幸的是,经过4个月艰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浙江体操运动员王燕于2007年10月9日出院,由于恢复状态良好,王燕可以回家接受第二阶段的治疗。

王燕的事故让我们又一次想起几年前受伤的体操运动员桑兰。

1998年7月22日,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失手,头部坠地后导致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完全性损伤,不得不离开她所热爱的体操运动。

然而,桑兰继续在轮椅上创造她此后的人生奇迹。

她通过科学、系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终于回归了社会,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奥运会形象大使。

人们也许会问,为何那瞬间的失手会变成千古的遗憾?那是怎样的一次短暂的坠落?我们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杜良杰从人体脊柱的解剖知识入手,为您讲解脊椎损伤的一些相关知识。

颈椎:活动度大 病分六种

人的颈椎由7块椎骨组成,位于脊柱的上端,是人体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低头看路的动作由颈椎前屈完成;仰头望天的动作由颈椎后伸完成;左顾右盼的动作由颈椎的左右旋转完成;摇头晃脑的动作由颈椎的侧屈完成。将上述各个动作综合起来,颈椎还可以做环转运动。因此颈椎可以进行相当大的自由运动。

第一颈椎:寰椎

在七块颈椎骨之中,第一和第二颈椎为颈椎的旋转运动提供了结构基础。第一颈椎呈环状,在医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寰椎。寰椎中空,呈圆形,前后有两个骨环叫做前后弓。在前弓的后面有关节面,可以与第二颈椎的齿状突形成关节,此关节如同户枢,可以进行旋转运动。第一颈椎的前后弓相互连接,在右右两侧形成了耳状突出,像是一个双耳炒菜锅。中间的圆形孔中容纳着极其重要的通向大脑的中枢神经,就是常说的脊髓。寰椎两侧的耳状突中有孔叫做椎动脉孔,供应大脑的主要动脉就是从此孔通往大脑,为大脑提供营养。一股情况下,如果将寰椎中央的椎孔分为三等分,第二颈椎的齿状突占据其前1/3的空间,脊髓占据中1/3的空间,其余1/3的空间是潜在的空间,没有重要的组织结构占据,称为缓冲间隙。当第一、第二颈椎之间发生骨折脱位或者其他占位性病变,使寰椎的缓冲间隙减小或者消失,就有发生瘫痪甚至死亡的危险。

第二颈椎:枢椎

第二颈椎向上突起一个牙齿状的骨凸,与寰椎前弓的后关节面形成关节,使头部能够围绕此关节进行旋转运动。因为第二颈椎的齿状骨凸能够与寰椎前弓的关节面形成关节,如同古代人家的门户之枢,故将第二颈椎称作枢椎。枢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向后突出一个长长的骨凸,叫做棘突。棘突是除了寰椎之外所有的椎骨都具有的结构,但枢椎的棘突较长。枢椎的齿状突是比较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被施绞刑的人就死于齿状突骨折以及所伴随的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一种经常可见的儿童疾病是咽部感染,在炎症作用下,常发生寰枢关节韧带松弛、寰枢关节半脱位,导致颈椎疼痛、歪斜畸形。

第七颈椎:隆椎

颈椎椎骨前部的方形骨块叫做椎体。从第三至第七颈椎,椎体逐渐增大,棘突逐渐增长,其中,第七颈椎的棘突是最长的,低头时我们能够看到的颈椎最突出的部位就是第七颈椎棘突,因此第七颈椎被称为隆椎。

“夹心饼干”椎间盘

人在出生之后,随着爬行及抬头运动的建立,颈椎产生了向前的生理性弯曲。

正常人的颈椎除了第一和第二之间外,在椎体之间都有一个呈夹心饼干状的结构,叫做椎间盘。椎间盘连接上下两个相邻的椎体,使之形成关节,完成前后屈伸及左右侧屈运动。当然,颈椎的运动是由前方的椎间盘与后方的小关节之间的联合运动共同完成的。颈椎间盘突出就是由于椎间盘“夹心饼干”的夹心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所致的一种颈椎疾病。颈椎椎体、关节突等都是骨质增生的常见多发部位。

颈脊髓:高速公路线缆

从第一颈椎到第七颈椎的椎孔共同形成了颈椎椎管,容纳着颈脊髓。颈脊髓上承颅脑,与延髓和脑干相连,向下则与胸腰脊髓相连。如果将脊髓比喻成缆绳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这根缆绳是由许许多多的更细的缆绳组成的。腰椎和骶椎的脊髓接纳来自下肢的“绳索”,胸椎脊髓接纳来自腰骶椎脊髓的“绳索”,颈椎脊髓则除了接受来自胸椎、腰椎、骶椎的缆绳之外,还接受来自上肢的绳索。这根绳索从下向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分的加入,变得越来越粗大。其中,在颈椎和腰椎接受“绳索”较多的区域显得异常粗大,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

我们也可以将脊髓比喻成人体内的信息高速公路。运动神经纤维分布在脊髓的前部,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经过此信启、高速公路向下传达,支配全身的运动。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脊髓的后部,来自全身的感觉信息经过此高速公路向上传达,到达大脑,传递全身各部的感觉信息。

如果将脊髓横断的话可以在其横断面上看到中部呈灰色的形状像蝴蝶一样的区域,叫做脊髓灰质,是神经细胞存在的地方。在蝴蝶形的灰质的周围存在着呈白色的、传导运动和感觉信息的缆绳,叫做白质。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颈椎的椎管内容纳着可以传递运动和感觉信息的高速公路线缆,这根线缆的任何一部分遭受破坏都会引起信息高速公路的故障。其中前部运动线缆的故障会导致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后部感觉线缆的故障会导致四肢感觉功能的障碍。

脊髓损伤引起瘫痪

一般情况下,来自左右大脑半球的运动信息缆绳在延髓部位交叉到对侧后向下走行,形成锥体束,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而来自下肢的感觉信息缆绳进入脊髓后上升一到两个脊髓节段后左右交叉,传递对侧下肢的感觉信息。因此,当发生了半侧脊髓损伤后,就会产生同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这种类型的脊髓损伤叫做脊髓半切综合征。

当颈段脊髓损伤发生时,四肢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高速公路都发生了故障,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都发生了障碍,在临床上被叫做四肢瘫。

当发生了胸腰骶段脊髓损伤时,支配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高速公路发生了故障,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被叫做截瘫。

当发生脊髓损伤后,大脑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管理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就形成了独立的“司令部”,并各自为政,无所制约,过度亢进,就导致肢体痉挛。

暴力冲击是脊髓损伤的外因

脊髓损伤的原因很多。内在原因有椎管狭窄、骨质增生、肿瘤、结核、脊髓感染、脊髓血管畸形等等;外在原因主要是创伤。脊髓受到暴力的冲击,同时颈椎的韧带、骨和关节发生破坏,变形、移位或脱位,对脊髓发生压迫,使脊髓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其信息高速公路

的信息传导障碍。

常见的颈椎疾病: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种:颈型颈椎病

又叫做肌型颈椎病,是在长期颈椎不良姿势的作用下,颈椎发生了椎间盘的退变,同时伴有颈椎前后肌群肌力不平衡,项背肌劳损,以颈椎疼痛为主要症状。此型颈椎病病情较轻,如果注意治疗或保健,就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展。

治疗方法是徒手功能锻炼法,将双手十指交叉置于枕部,头向后伸,手向前拉,相互对抗,维持5~10秒后放松,每日锻炼50~100次,可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也可以使用一种专用于颈椎功能锻炼的颈椎康复器,这种康复器尤其适合有肩周炎的颈椎病患者。

第二种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在颈椎间盘退变、颈型颈椎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以颈椎神经根孔附近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为主,以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

治疗方法是靠颈椎牵引缓解神经根的压迫,同时进行颈椎的功能锻炼。

第三种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生的,颈椎不稳、骨质增生、椎动脉受到异常活动或增生骨刺的压迫刺激,发生痉挛,从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等主要症状。

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是制动,然而,制动只能是短期的,并且必须在制动的同时进行颈椎功能锻炼,以增强颈椎的稳定,减少颈椎病的复发。不可长期应用颈围领等器具制动,以免发生颈椎周围肌肉的萎缩。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第四种颈椎病:交感性颈椎病

此种颈椎病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发生了颈椎椎间不稳定,在异常活动的刺激下,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椎动脉痉挛,产生眩晕、鼻塞、心慌等症状。治疗方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基本相同。

第五种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韧带钙化、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并在慢性压迫之下,出现脊髓不全损伤的症状,如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肢体痉挛。

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颈椎功能锻炼。

最后一种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颈椎疾病的混合类型,其治疗更加棘手。

胸椎:坚固稳定 五种常见病

胸椎具有向后的生理性弯曲,上承颈椎,下续腰椎,两侧同12对肋骨相连接,中空以容纳脊髓,起着保护内脏、支撑躯体、缓冲震荡、维护神经中枢等重要作用。

人体有12节胸椎,胸脊髓上通颈椎的脊髓,下连腰椎的脊髓,承上启下,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传递着重要的感觉运动等信息。

纤维环和关节突加固胸椎 在颈椎和腰椎,椎间盘就像在椎体之间镶嵌的天然胶冻样“滚珠”。随着人体姿势的改变,“滚珠”可以自由地转动,就像您用两个手掌玩弄圆球一样。然而,胸椎却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度,为了防止过度的活动,在胸椎间盘的,上帝用精湛的编织艺术编织了纵横交错的纤维环,还在后方的椎板上、下面捏造两对突起,分别叫做上、下关节突,再在关节突的周围用关节囊和韧带来进行加固。

肋骨保护心肺

大家知道,心肺是非常重要的器官,需要坚固稳定的东西来保护。恰好12对肋骨从后向前分别连接于胸椎和胸骨之间,形成了两个呈肾形的胸腔,容纳并保护心脏和肺脏。

棘突限制胸椎的活动

胸椎的棘突向下倾斜角度较大,如同叠瓦状排列,相互限制彼此的活动,如此也大大加强了胸椎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加固胸椎,在椎体的前、后方还编织了纵形的韧带分别叫做前、后纵韧带,在椎板、关节突、横突和棘突之间编织了坚固的韧带分别被称作黄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经过如此编织加固之后,人体的胸椎就显得非常稳固了。

常见疾病一:韧带结构的增生与钙化

同颈椎和腰椎相比,胸椎不容易发生像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相反,容易发生韧带结构的增生和钙化。最容易发生增生和钙化的是后纵韧带和黄韧带。

常见疾病二:胸椎管狭窄

如果后纵韧带增生钙化,就会从正前方对脊髓造成压迫;如果黄韧带发生增生和钙化,就会从两侧或后方对脊髓产生压迫,从而逐渐出现一侧或两侧肢体的麻木、无力,甚至会影响到大小便功能,发生大小便无力或失禁。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胸椎管狭窄症。

如果发生了下肢麻木无力或大小便无力等症状,请您一定要警惕胸椎管狭窄症的发生,尽早到医院诊治。

常见疾病三:压缩性骨折

胸椎椎体内存在着大量的松质骨。如女性绝经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之后,骨内压增大,会发生局部或周身的疼痛,常常痛无定所,负重时明显,立不如坐,坐不如躺,甚至行动能力受限;伴有身材变矮、圆背或驼背畸形;腿抽筋。轻微的外伤就可以引起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骨折后局部疼痛加重,可有腹胀、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一定要防止外伤,哪怕是轻微的外伤都有可能导致脊椎骨的塌陷。

常见疾病四:脊椎结核

胸椎是脊椎结核的好发部位之一,从肺脏等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结核杆菌最容易在胸椎松质骨的血管池内停留繁殖,破坏椎体结构。在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的同时,可发生病椎局部的疼痛、压痛。严重的患者,被破坏后的椎间盘组织向后压迫脊髓会导致截瘫。

常见疾病五:胸椎间盘突出

一旦发生了胸椎间盘突出,要比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复杂、治疗难度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胸椎间盘突出后受压迫的是脊髓,而腰椎间盘突出后受压迫的则多是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胸椎间盘突出大多发生于外伤之后,因此,在外伤之后如果发生了腰背疼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应该警惕。

尾椎现在在人体内已经退化,一般被认为没有太重要的功能。

骶椎有5块,融合为一块骶骨,在5块骶骨之间的前方有四对出孔,叫骶前孔,后方也有四对出孔,叫骶后孔。骶前孔和骶后孔是重要的神经出入孔道。骶骨与双侧的髂骨构成关节,进一步与耻骨和坐骨组成骨盆环,容纳和保护盆腔内的重要脏器。

骶骨的退行性疾病较少见,有时可以发生外伤性疾病,骶骨是脊索瘤的好发部位,骶尾部疼痛的患者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就诊,以便排除肿瘤性疾病。

腰椎:负重最大 避免椎间盘病变

腰椎上承胸椎,下连骶椎,接受从胸椎传来的应力,并通过骶椎向下传导,因此其负重比颈椎和胸椎的大得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也较为普遍。

一般情况下,人体有5节腰椎,分别称之为第一至第五腰椎。同颈椎和胸椎一样,每节腰椎也都有椎体、椎弓根、椎板和上下关节突。同胸椎一样,腰椎诸椎节之间也是靠许许多多的韧带来加固的,其中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分别位于椎体的前后,黄韧带位于椎板之间和关节突之间,而棘间韧带和棘上韧

带分别位于棘突之间和棘突之上。

腰椎间盘的特殊功能

腰椎间盘的特殊功能有:(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2)连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4)缓冲外力作用;(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7)维持脊柱的曲度。

常见疾病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般在中年以后,腰椎间盘中间夹层中的髓核含水分开始减少,椎间盘的厚度开始减小,会引起其周围纤维环的松弛和后方关节突关节的松弛,导致该节段运动功能的紊乱,产生诸如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状,叫做腰椎退行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松弛的纤维环发生部分破裂,髓核从破裂间隙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组织,就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见疾病二:关节磨损和骨质增生

腰椎退行性病变还包括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如软骨关节面的磨损、关节周围骨质增生等,也会导致腰痛和下肢疼痛。

常见疾病三:椎管狭窄

长期的腰椎运动节段的异常应力作用会导致韧带肥厚、骨质增生、关节突内聚等病理改变,使容纳神经的中央椎管或者神经根管容积减小,使神经受压、缺血缺氧,活动后尤甚,产生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沉重如同灌铅,休息后症状缓解,这种现象叫做间歇性跛行,是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症状。

加速腰椎退变的因素有哪些

能够加速腰椎退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腰部急慢性扭伤、拉伤或轻微闪挫会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的破裂;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便秘等会在纤维环破裂的基础上使椎间盘组织发生突出;改变,如腰部屈曲位变为直立位或坐位变为站位,会使椎间盘内压发生急剧的变化,加重椎间盘突出;长期过度负荷及静力性损伤,如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机动车驾驶员、电脑操作员长期坐位,保持一种姿势,易使肌肉疲劳,使躯体的大部分应力作用在椎间盘,可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避免腰椎间盘病加重的日常保健

*游泳、散步、打太极拳对腰椎间盘有利

*养成良好的生活姿势

收腹挺胸,双肩撑开稍向后展,双手微微收拢,自然下垂;后腰收紧,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绷紧,膝盖内侧夹紧,使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

坐要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因为椅子的靠背可以部分承担躯干重力,减缓腰部肌肉的疲劳。

最好睡木板床加5cm左右的床垫,或者睡在较硬的席梦思床垫上,使背部能够完全休息。仰卧时,腰间可垫放毛巾卷,保持腰部弧度。起床时要先转身,将双脚放在床边,然后再用力支撑起身体。

提重物时动作一定要连贯、轻柔,避免突然发力。

*进行腰背肌和腹部肌肉功能锻炼

常用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有五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等。

腹部肌肉功能锻炼法:取仰卧位,双下肢并拢、双膝关节伸直位,向上抬腿,抬至30~45度位置时停止并保持5~10秒钟,放松,然后再进行下一次锻炼。一般可以从每组10~20次,每天1~3组开始,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链接

五点支撑法

仰卧屈膝位,双侧足掌、头部、双侧肘部用力支撑,使臀部离开床面,躯体如拱桥状,维持5~10秒钟后再进行下个动作。

飞燕点水法

俯卧位,双侧上肢后伸,尽力使头和胸部以及双侧下肢向后伸展,离开床面,仅腹部着床,维持5~10秒后放松,再进行下一个动作。上述锻炼方法可以交替使用,要循序渐进,不可粗暴锻炼。一般可以从每组10~20次,每天1~3组开始,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上一篇: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下一篇:救命药不要成为夺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