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中的两个语言细节

时间:2022-04-25 04:07:50

《项羽本纪》中的两个语言细节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经典的价值就在于能启人心智,常读常新,得到收获和感悟。《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这里,暂且不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精心组织的结构、对比写照的手法,只说一说两个值得深究的语言细节。

司马迁在写项羽的少年立志,气度不凡时,有这样一句话,“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勇猛无比,这并无出奇之处,值得玩味的是“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中的“虽”字。我们知道,“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第二种,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从句意上看,此处的“虽”应该译为“即使”,整句翻译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很惧怕他了。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吴中很有名望,在当地不管有什么活动,他都暗中按照兵法的要求组织。再加上项羽本身胸怀大志,相貌不凡,才气过人,得到年轻人的敬畏也是很正常的。司马迁在此处加上一个“虽”字,让我们联系上文讲到项羽到吴中的原因是项梁杀了人,所以带着他到吴中隐居避祸。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使当地年轻人感到忌惮,可见其非同寻常的能力。这个“虽”字,巧妙地强调了项羽的强悍、勇猛和锐气。

鸿门宴中,范增说过这样两段话: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比较一下,前一句“若属皆且为所虏”用的是将来时,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还有点盲目自信,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所以在说到后果时,将自己排除在外,只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口气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就要被俘虏了。”而当刘邦脱身逃走后,范增才知大势已去,不禁叹道:“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次,他把自己放进去了,并且加了一个表示强调肯定语气的语气词“矣”。自己的远见卓识、奇谋妙计都成为了泡影。范增时年已有70多岁,可谓老谋熟虑,能够预见“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但是他对项羽自大轻敌、妇人之仁了解得不够深刻。同时自己也有些妄自尊大,盲目自信。在座次安排时“南向坐”,而与之相对等的刘邦谋士张良却“西向侍”。在项羽面前,公然斥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对项羽缺乏尊重。范增之所以招致失败,固然与项羽的自大轻敌有关;也和范增自己的刚愎自用好动肝火,不能针对项羽的为人进行说服工作分不开。这些都为后来刘邦施行离间计,使范增受到猜忌,大怒离开项羽,最后落个“疽发背死”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上一篇:下雨天 第11期 下一篇:成长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