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利刺激对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时间:2022-04-25 12:04:25

作者:文海涛,赵红英,林励,邱贤秀,闫冲,蔡冲,郑来安

【摘要】

【目的】建立檀香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乙烯利刺激对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结果】未经刺激的檀香叶总黄酮含量在69?67~72?81 mg/g之间。经过刺激的檀香叶总黄酮含量在105?71~167?98 mg/g之间。【结论】乙烯利刺激能提高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

【关键词】 檀香/化学 总黄酮/分析 乙烯利刺激 分光光度法,紫外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in leaves of santalum album l., an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threphon stimulation on the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methodsultra?violet spectrophotography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resultsthe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leaves of santalum album l. was in the range of 69?67~72?81 mg/g before ethrephon stimulation, and in the range of 105?71~167?98 mg/g after ethrephon stimulation.conclusionthe method of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graphy is effectiv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and ethrephon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the leaves of santalum album l..

key words:santalum album l./chemistry; flavonoids/analysis; ethrel stimulation;spectrophotography, ultra?violet

名贵中药檀香为檀香科santalaceae檀香属santalum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树干心材,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具有理气温中、开胃止痛的功效[1]。檀香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962年我国开始从印尼引种檀香[2],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引种檀香面积已经超过333?335公顷。

植物激素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檀香提前结香,提高挥发油含量且不影响檀香品质[3-5]。目前国内外对檀香研究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檀香栽培种植技术和檀香挥发油组分分析以及檀香药材质量评价上[6]。本研究在乙烯利刺激檀香结香试验的同时,分析测定了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并探讨了乙烯利刺激对其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檀香叶样品采自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树龄均为5年,采集时间和处理方式见表1。乙烯利刺激为在檀香树干距地面20 cm处钻孔,用胶带封好洞口后,注射一定量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溶液,注射相同量水即为水刺激。采集部位为檀香树中上部,檀香原植物经广东省中药研究所邱金裕研究员鉴定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采摘后的叶子自然平摊失水后50℃烘干,粉碎后过60目筛,干燥器中室温密封保存。表1不同样品采集时间和处理方式(略)

1.2 仪器与试剂8453e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agilent);ep211d电子分析天平(德国)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0 ml,配成0?3048 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

2.1.2 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檀香叶粉末(过3号筛)1?0 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150 ml,水浴回流提取2?5 h以上,直至石油醚无色,挥尽样品中的石油醚,加甲醇150 ml,再置水浴锅中索氏回流提取4 h以上,直至甲醇无色,冷却后滤过,并用甲醇少量多次洗涤滤器,滤液转移至250 ml的容量瓶中,甲醇定容至刻度,制得供试品溶液。

2.2 波长的选择取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适量,移入25 ml的容量瓶中,加入甲醇至6 ml,各加50 g/l的亚硝酸钠溶液1?0 ml,振摇后放置6 min,再加入100 g/l的硝酸铝溶液1?0 ml,摇匀后放置6 min,加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10 ml,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后放置15 min。以 0 ml为空白,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1],在200~8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结果对照品和样品在500 nm处均有最大吸收,见图1。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精密量取芦丁标准溶液0、1?00、2?00、3?00、4?00、5?00、6?00 ml,按2?2项下方法操作显色,以加0 ml为空白,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以溶液中芦丁的量为横坐标,以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10?671x-0?001(r=0?999 1),线性范围0?012 2~0?073 2 mg/ml。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精密度试验取对照品溶液,按照2?2项下方法,在波长500 nm处测定吸光度,连续测定5次,结果其吸光度的均值为0?4619,sr为0?31%,表明精密度良好。

2.4.2 重复性试验精密称取同一供试品1?0 g,平行5份,按2?1?2项下方法提取及2?2项下方法测定其黄酮含量,结果含量均值为70?23 mg/g,sr为0?35%,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好。

2.4.3 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15、30、45、60 min测定其吸光度,结果其吸光度均值为0?4693,sr为1?50%,说明供试品溶液在60 min内稳定。

2.4.4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测含量的样品s1(含量69?67 mg/g),加入芦丁进行回收率试验,结果其平均回收率为100?32%,sr为2?03%,见表2。表2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5 样品测定分别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各2?5 ml,移入25 ml的容量瓶中,按2?2项下方法进行测定,各样品吸光度值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出样品总黄酮含量,10个样品的总黄酮含量见表3。表3不同处理方法檀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略)

对表3中未刺激组和刺激组数据进行成组设计的假设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结果表明未刺激组和刺激组的总黄酮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刺激后的样品总黄酮含量远高于未刺激样品的。对于刺激组内,不同的刺激处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刺激2个月后檀香叶总黄酮含量均显著升高,刺激4个月后叶中总黄酮含量虽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刺激前叶中总黄酮含量。

3 讨论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体内具有生理活性的主要成分之一[7]。有关檀香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还未见报道,本研究考虑黄酮类作为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从未经刺激的檀香植株上不同时间采集的檀香叶总黄酮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刺激后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未刺激者,何种原因导致这种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虽然不同浓度乙烯利刺激和水刺激都能提高檀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但目前檀香药材的主要利用部位为树干心材,乙烯利刺激不仅能提高檀香叶中总黄酮含量,还能使檀香树干心材提前结香[5] ,而水刺激不能,因此乙烯利刺激是值得研究的处理方法。

檀香在有寄主存在的情况下常年生长繁茂,每年可采集到大量的檀香叶,但目前檀香叶均未被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檀香叶化学成分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彭万喜等[8]对檀香叶抽提物成分作了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共分离出138个峰,从中鉴定出118种化合物。而本研究发现檀香叶内有含有大量黄酮类成分,提示檀香叶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

[2] 许明英,李跃林,任海,等. 檀香在华南植物园的引种栽培[j]. 经济林研究, 2006, 24 (3) : 39.

[3] 林奇艺,林励,蔡聪,等. 激素对檀香生长的影响[j]. 中药材, 2000,23 (8):437.

[4] 林奇艺,林励,蔡聪,等. 外界刺激檀香“结香”试验研究[j]. 中药材,2000,23 (7):376.

[5] 林励,魏敏,丘金裕,等. 外界刺激对檀香挥发油含量及质量的影响[j]. 中药材,2000,23 (3):152.

[6] 颜仁梁,林励. 檀香的研究进展[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3):218.

[7] 延 玺,刘会青,邹永青,等. 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及合成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2008,28(9):1534.

[8] 彭万喜,张宁南,张党权,等. 檀香叶抽提物成分的py?gc/ms分析[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11):38.

上一篇:肺纤维化治疗新进展 下一篇:EGb761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胶质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