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艺术课程整合 构建“巧艺”课程框架

时间:2022-04-24 08:09:29

聚焦艺术课程整合 构建“巧艺”课程框架

随着课程改革研究不断深入,“以课程育人”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天河区珠村小学多年来秉承乞巧传统文化精髓,在乞巧校本课程研发、生本巧课堂研究方面坚持探索,逐步形成了“乞巧教育”办学特色。

一、对当前艺术课程的观察与分析

第一,学科界限明显,缺乏融通。长期以来分科教学的音乐、美术课,学生分科而学,各学科泾渭分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教学交流与合作,不同年段的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学习方式从单科层面考虑较多,从整体层面、学科融通层面考虑过少,更多地过分强调专业化、学科性,未能体现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的基本特征。

第二,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艺术教育“以美育人”的目标无法落实,课程理念在当前艺术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第三, 地方美育资源未获重视,未得合理运用。许多地方都拥有丰富的地方美育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的艺术课程却很少将地方美育资源整合到课程中去,使艺术学科的教学仅限于教材,缺乏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艺术教育在课标中的要求。在艺术教育的新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即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并且明确建议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艺术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点。

艺术教育文献学习中的观点。通过文献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研究者认为音乐和美术作为一对艺术姐妹,渊源与内涵密切相关,而非形单影只。郭声健先生曾说: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苑丽丽老师在研究中提出艺术学科课程整合应该从大艺术教育视角出发,寓涵“审美教育”的“艺术教育”为塑造未来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别于以艺术门类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分类,而使“艺术”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概念。

三、“巧艺课程”实施的总体思路

珠村小学“巧艺课程”是在试图打破传统音乐、美术单科界限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追求的课程统称。我们以整合为思路,通过对2011版的《艺术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我们在研究中依据课程标准,对原来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评价进行调整和重构,从而展开“巧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关注了以下要素的建设:

艺术学习资源。我们结合学校乞巧特色文化及周边地域艺术资源,对原音乐、美术教材进行“做减法,保留必修知识;做加法,补充诗、歌、舞、画、中华传统文化等学习内容,对艺术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整理、丰富。

艺术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按照广州市教研室2014年颁布的《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课程,设置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选修课程。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之外增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机会,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份个性课程表,从而调动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的内驱力,以满足学生个体主动成长的内在需求。2014学年下学期我们开设了乞巧手工、儿童舞蹈基础、口风琴、竖笛、雕刻、古筝等48门自选课程,2015W年开始我们开设了包括汉服文化、打击乐、吉他、小主持人、合唱、英语小话剧等在内的56门自选课程。众多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尽情在自己愿意参与的艺术项目中体验与熏陶,主动地感受美、表达美。

上一篇:山区小学生计算的错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 下一篇: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