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4-24 06:33:25

小议高校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教育活动。生态环保理念的推广、生态消费的倡导、生态课程的开设等都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加强和提升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笔者对辽宁地区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自然的生态状况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表示担忧。有85%的大学生了解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并知晓世界生态环保俱乐部及其宗旨。有95%的大学生深感地球生态危机的加剧并参加过某种环保活动,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和担任地球环保卫士的工作等。有96%的大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不必过于担心”的说法予以否定。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生态物种的灭绝速度已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身康复速度,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整体。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些盲点,对一些常识性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首先,大学生生态消费的观念尚未形成,互相攀比和奢侈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生态责任意识比较淡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不强;再次,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失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通识教育”并未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体系和内容。因此,高校亟需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同时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生态哲学及其相关理论,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绿色人格的积淀和形成。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路径

生态文明主要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生态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倡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与大自然自身的和谐稳定相一致,致力于减少、消除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威胁与破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自然不仅具有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同时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大自然的生态健康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自然危机导致了人的精神危机,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掠夺与统治的欲望愈发膨胀,人们对物质、消费、功利的痴迷逐渐加深,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也正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生活方式是自然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同时,外在的生态危机实为人类精神危机的外化。所以,要真正解决生态危机,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不可忽视。

(一)将自然审美纳入绿色教育体系

自然审美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论,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倡导人与自然的共存及生命关联。西方近现代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著作为现代环境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我国的大学课程在探讨环境哲学时,往往忽略其生命源头,而仅仅着重于从理论层面展开分析。绿色教育不能仅诉诸于人们的理智,而是更多地诉求于人们的情感和艺术审美。大学教育应该开设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生态文学”、“生态审美”等课程,从而激发和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文学课程的教材选用上,以描写自然美著称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优秀作品为首选,如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约翰•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教师应在课堂上细细地品读,同时组织学生结合当下的生态危机展开讨论,推动学生倡导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建立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观念。〔2〕同时,普及生态审美教育。增强其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达到塑造其心灵、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的目的。生态审美“消除物质极其充裕和精神极度空虚的巨大反差,实现心态和谐、人格的完善,有利于塑造人心理的和谐、人格的健全和完善”。〔3〕笔者近年来对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给予较多的关注。大学课堂上别开生面地对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相关理念与实践的研习与探讨是使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的有效途径。比如,东北财经大学商务外语学院一位讲授英美文学的教师,在其所教授的《英美文学》课堂上,以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啊,拓荒者!》为讨论素材,引导学生以生态伦理批评与生态美学批评为视角,展开了对小说主人公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自我”之旅的热烈探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了对人物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如何彰显着生命共同体意识、如何展现了大自然的强大生命力与人类和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紧密联系。他们认为,这种人的自我实现体现了作家倡导人与自然相栖共生、相互关爱、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人的自我实现不是以自然为代价、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的,人类只有把自己的自我实现与自然界生物圈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把自然界整体利益的‘大我’与人类个体发展的‘小我’有机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达到精神和心智上的成熟,从而实现自我。”〔4〕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到他们自觉地关注自然生态、生态伦理、生态消费等,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模式,使生态文明理念与意识深入人心。

(二)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在分析生态文明构建的目标和要求时,中国学者赖章盛教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制度保障、科技支持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但首先需要观念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行动,就要求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这就要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5〕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与价值观念的更新;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良性循环、有机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做好科学技术向生态化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们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引导在于树立生态化消费观。人类的消费内容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通常可以将消费分为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三个层面。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都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影响的程度应及时给予评价分析,进而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稳定。使人类意识到绿色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动了人类的高物质主义消费理念向绿色消费理念转移,这样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更好地优化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然生态之美,感受美的存在,这既是人类本质的要求,也体现了人类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的消费理念朝着有利于自然环境改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摈弃物欲横流的物质消费理念,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消费参与意识

生态消费价值观植根于生态伦理之上,只有在大学生中提高生态伦理意识,才能形成和谐一致的生态消费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态消费意识。发展经济学家E•佩鲁指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种经济概念都不可能得到彻底深入的思考”。〔6〕生态危机的缓解与解决不仅需要科学的环保技术改良环境,通过立法政策保护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对现代文明观念的反思与扬弃中,重建生态伦理。大学生伦理意识的增强需要通过多种媒介和方式加以引导和促进。比如,通过各级教育体系的引导、激励,通过媒体、影视、各种宣传片、宣传广告等来提高公共生态意识,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国际绿色纪念日”新闻宣传活动,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等开展生态消费教育倡议活动,尽快使生态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

1.通过传媒增强生态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传媒的监督、引导作用潜力巨大。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图书、报纸、网络等传媒途径,扩大生态消费的宣传力度与辐射度,鼓励媒体的广泛舆论监督,扩展人们对生态消费的关注度,从而使人们主动采取生态消费行为。

2.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影响效应2001年被定为“中国绿色消费年”,这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它象征着绿色消费运动在中国的开始。这是由全国消费者协会提出来的,可见社会组织在绿色消费观念宣传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协同各级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高校绿色社团等,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让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全面推进绿色消费观念教育在高校和全社会的发展。

3.激发生态企业的宣传能动性、积极性引导生态企业进入学校宣传生态消费概念和知识。为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把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与企业的效益挂钩,例如可以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期内,选拔环保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在校大学生进入生态企业实习、工作,从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消费能力。为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生态消费观念的教育,要以高校为重要渠道、家庭为主要环境,以企业的绿色市场影响力为辅,同时加强政府的行政引导,多方共同作用。其中的各个主体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素质教育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又面临宝贵的机遇。要防止市场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对大学素质教育不利的影响,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而引起的人才规格变化。素质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经之路,因此,新时期教师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增强民族竞争力、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本文作者:张述平、谭小娜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上一篇:商业包装设计互动式结构探索 下一篇:论生态发展道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