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芬奇智慧的父爱

时间:2022-04-23 11:48:34

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芬奇智慧的父爱

[摘 要] 根据美国作家哈珀・李(Harper Lee)同名小说改编的好莱坞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阿提克斯・芬奇。芬奇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在教育儿女时,总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与儿女产生共情,深得儿女的爱戴、信赖和尊重,让教育在春风细雨中在儿女身上开花结果。芬奇在儿女成长过程中扮演精神领航人所表现出的智慧,为现代父母教育子女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

[关键词] 知更鸟;价值观;道德成长;家庭教育

好莱坞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以下简称《知更鸟》)根据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改编,1962年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很多评论家及观众将《知更鸟》定位为法庭电影,格里高利・派克出演的阿提克斯・芬奇律师以其正义感、道德感和过人的智慧征服了观众,被誉为“律师英雄”。但是正如其同名小说以多元化主题吸引读者一样,《知更鸟》的看点还在于它传达了除却法律以外的东西。尼克・阿伦・福特说过,“这个故事讲的实际上是阿拉巴马州一位名叫阿提克斯・芬奇的白人律师为抚养教育其年幼儿女而做的努力,其教育方式可以使孩子随时能明辨是非,而且一旦发现真理,便会不计得失地坚持真理。为了将他给自己和孩子们确立的行为准则付诸实践,他勇敢地站出来为一名被诬告白人女子的黑人辩护。”[1]

《知更鸟》的编导别具匠心地引导观众通过儿童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一切,亲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好奇、率真、悲欢、迷茫、挫折、信仰危机及道德关口的一次次挣扎。目睹单亲父亲芬奇以其对孩子的关爱、理解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给予儿女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烦恼以温暖的关怀,耐心疏导,让他们在艰难世事中健康成长。芬奇律师因此又以一个平凡、伟大、正义、慈爱、睿智的父亲被定格在好莱坞的历史上。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电影伊始,跃入观众眼帘的是盛满小东西的小匣子,伴随蹦跳的童音,匣子里的东西一件件地展出,一只小手握着蜡笔不断涂抹,拓出片名,勾勒出一只知更鸟,然后将观众的视线带入故事发生的梅科姆镇。古老的梅科姆镇地处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偏僻一隅,在大萧条时期更显落后、闭塞、衰败。镇上的人们无所事事,因为“没见有东西卖,而且也没有钱买。”[2]6死气沉沉的小镇,到处弥漫着贫穷、愚昧、冷漠、种族歧视、等级偏见、宗教压制、畸形教育……年幼的斯科特和年长4岁的哥哥杰姆在艰难时世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随时为其指点迷津的精神领航人。

二、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开明的莫迪小姐告诉斯科特孩子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栋梁之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合力教育。教育不仅指学业教育,还包括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正取向,良性道德观的形成,积极人格的打造。事实表明,青少年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方式。缺少父母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很多孩子会迷失自己。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理性的爱除了本能还需要一种智慧,只有智慧的爱才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

作为单亲家庭一双未成年儿女的父亲,芬奇既得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又得负责儿女的教育。孩子们喜欢、信任、尊敬芬奇,不仅仅因为他是父亲,还因为他在一点一滴平凡的琐事中表现出的对孩子的理解、包容和尊重。作为父亲,芬奇的伟大之处还体现在当孩子们犯错时,依然能够心平气和、公正、公平地对待孩子。

斯科特是一个像男孩子的小女孩,脾气暴躁,做事不合规矩,对于来自外界的不利刺激经常条件反射地挥拳反击。芬奇从来都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而是给女儿机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解释,然后以恰当的方式,把迷茫、受挫的女儿一点一点地带出迷津。

(一)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在家这个小天地里,芬奇用自己对孩子的尊重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当孩子们跨出家门,社会大舞台上形形的角色,经常会使孩子们失去辨别力。好奇心的驱使及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有时会把孩子拽离道德的轨道。

即将入学的斯科特和哥哥杰姆的户外活动范围囿于自家附近,因为向北过两家是杜波丝太太的房子,杜波丝太太在孩子们眼里是个十足的恶魔。向南三户的拉德利家住着“怪人”阿瑟。兄妹对怪人阿瑟的认知源于镇里居民的飞短流长。被恐惧攫住的孩子在丰富的想象中给阿瑟画了像,恐惧使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好奇心又驱使他们试图搞清楚躲在百叶窗后偷窥的那个人影究竟是什么妖魔。

小男孩迪尔的怂恿和激将法,使三个小伙伴终于走出,开始了对凶宅及其主人的一次次冒险。探险未果,杰姆险遭枪击。被疑惑纠缠的斯科特问父亲,为什么阿瑟只在晚上出门。芬奇告诫女儿,别去打扰那些可怜的人,远离那栋房子,别折磨他们了。阿瑟由于年轻时犯的错使家族蒙羞,父亲拉德利先生专制地把他锁在家里与世隔绝,成了被众人妖魔化的活死人。芬奇的话体现了对被社会边缘化了的阿瑟及其家人深切的同情,及对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的尊重。父亲充满人性的话语虽然不能一下子被幼小的女儿理解,却为女儿的成长做了铺垫。

影片接近尾声时,阿瑟把受伤的杰姆抱回家,习惯性地躲到门后。芬奇发现藏在门后不知所措的阿瑟,仍然以不打扰表示尊重。斯科特受父亲感染,谨慎、持重、善解人意地默默陪伴着阿瑟,然后如待绅士一般,手挽阿瑟的臂弯把阿瑟护送回家。

坎宁安先生是芬奇的当事人之一,芬奇深知像坎宁安的普通农户在经济危机中受难最深,用自家农产品替代律师诉讼费属于情非得已。考虑到当事人的自尊,芬奇告诉女儿下次坎宁安先生再来不要通知自己。

斯科特看到坎宁安的儿子往盘子里恣意倒糖浆,情不自禁地出口制止,保姆卡波妮严力斥责斯科特,要尊重自己的客人,即使客人要吃桌布也不能说三道四。孩子对大人的教育自然表现为: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卡波妮强行堵截的教育方式,非但没有为身陷迷津的斯科特指明出路,还激起斯科特的愤怒与强烈反抗。芬奇没有当面指出卡波妮以及斯科特的不当。在门廊上他耐心倾听女儿倾吐心中的烦恼,用朋友的方式,成人的智慧一一解答女儿的困惑,让女儿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杜波丝是一位言语尖酸的老太太,斯科特和哥哥每次经过她的家门去接父亲,总是硬着头皮小跑而过,而父亲却不慌不忙地扯着儿女的手主动上前打招呼,衷心赞美杜波丝太太。芬奇对孩子们认为恶毒的人表示尊重,是因为看到杜波丝太太不为孩子们看到和理解的善良。在父亲的耐心教导下,兄妹俩练就了一套既可以维护自尊又可以避免冒犯对方的策略。

尊重是相互的。兄妹俩赢得阿瑟的友谊,危急时刻得到阿瑟的挺身相救。而斯科特几句充满童稚的问候,奇迹般唤醒了坎宁安先生的良知,在危急时刻挽救了父亲的性命。

(二)学会妥协,保护自己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还有斯科特认为的除了代数以外其他的所有东西。教师的除了代数以外的其他知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还会因为教师在幼小孩子心中的神圣地位得以强化。

斯科特上学的第一天,因为说真话、会读书受到教条的卡洛琳小姐的批评和警告。一天下来,斯科特被接二连三地在她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打击得不知所措,便本能地不想上学躲避更多的挫败。

芬奇耐心地引导女儿把一天的种种不幸说出来,经过一番考虑,说道:“如果,你能学会一个简单的小技巧,你就能和所有这些人相处更好。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2]35

虽然了解了卡洛琳小姐的做法,却不能对其有任何改变,正如成人在社会里爬摸滚打,要怎样智慧地应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却无力改变的规则一样。让斯科特真正烦心的是如果继续上学,就没法和父亲在家里读书。及时了解到女儿关心的问题与内心的苦恼,睿智的父亲和女儿达成协议:学,继续上;书,在家里继续读,但不能告诉卡洛琳小姐。芬奇所说的妥协,不是原则上的让步,因为芬奇教女儿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中仍然能保住自己的坚持;而且是在无力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必要的自我保护。芬奇和女儿达成的协议不露痕迹地帮助女儿避免了道德意识的淡化和人格的扭曲,同时引导女儿如何在充满凶险的成人世界里学会保护自己。

(三)练就心理承受力

“让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3]孩子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得有成熟的心理去应对可能面对的社会道德矛盾,这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社会中减少恐慌,保持一颗平常心,增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心理承受力。

芬奇勇敢地接受法官的委托为黑人汤姆辩护。他清楚即使凭借自己多年做律师的经验和雄辩的口才,自己接的仍然是一场打不赢的官司,因为他要挑战的不仅是原告和原告辩护律师,还有对黑人怀有根深蒂固仇视的白人大众。芬奇清楚自己危险的处境,向儿女解释自己必须去做,不然就抬不起头来。他也清楚儿女因此可能面临的处境,因此告诫儿女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不要动拳头。

法庭上,目睹了父亲的义正词严换来庭审失败,孩子们的社会正义感被动摇了,杰姆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痛苦得不能言语。

父亲用行动向儿子诠释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法律有时也不能维护正义,因此需要一颗强韧的心去承受,同时还要勇敢地维护心中的正义。

三、结 语

做父母是天下惟一不需要考核的职业,父母称不称职,会从自己孩子这面镜子里找到答案。孩子的成长不可重复,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孩子人格的缺陷,父母可能会抱憾终生。没有爱不成其为教育,没有智慧的爱不成其为成功的教育。电影《知更鸟》塑造的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芬奇在引领儿女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为教育子女发愁的父母打开了一扇窗: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指点迷津,做好孩子精神的领航人。

[参考文献]

[1] Nick Aaron Ford.Battle of the books:A Critical Survey of Significant Books and about Negroes[J].Phylon,1961(02).

[2] [美]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M].高红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 谢志强.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8:276.

[作者简介] 李光华(1968― ),女,山东淄博人,英美语言文学硕士,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化与文学。

上一篇:试论让·米特里的电影语言观 下一篇:以《泰》为例探讨电影创作的平民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