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时间:2022-04-22 08:39:35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摘 要 小学数学呈现出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这就要求在常态化的教学当中一定要将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任务予以落实,从而使得教学的实际成效得到保证。本文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展开深入探析,以期能够发现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之策。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提高 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8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学会学习。

一、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其智慧不是只隐藏于头脑之中,更多的是表现在手中。引导学生展开动手操作,则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教学当中,一定要创造机会来让学生动手,使其能够带着强烈意愿展开数学学习,继而能够对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精准把握,其智力水平能够上升到新的高度,动手能力得到强化,进而展开深入的探析,让学生能够主动展开数学学习,自发去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将个人的主体效能完全展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二、有效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正确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在有意识的驱动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求23减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摆?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减,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找到一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动手操作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获得结论,巩固知识

在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魍车慕谭ㄍ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

四、有效应用游戏、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它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趣的七巧板”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拼出各种有创意的图形;“俄罗斯方格”也能让学生创设出多种方案。学生通过操作游戏,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创造性思维。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要求学生设计:在一块空地上修砌一个面积为10平方米的花坛。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郑冬朋.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J].读写算:教师版,2016,(38):298.

[2]肖玉梅.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策略的探讨[J].教育,2016,(12):00047.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下一篇:我们要做诚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