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04-22 07:31:55

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文章研究了六安市耕地面积与GDP、城市化率、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等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六安市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过热增长同步,即与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率以及二三产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反映了六安市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的。对此,文章提出六安市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六安市;耕地资源;经济发展

一、引言

耕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变化情况不仅是土地利用的核心指标,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探讨研究耕地资源变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需要,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与GDP、城市化率、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等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区域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江淮之间,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其东连合肥市和巢湖市,南与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相邻,西接河南信阳市,北抵淮河,与阜阳市和淮南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1839340.83公顷,占全省12.9%,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呈梯形分布,河流、盆地、湖泊相间其中。市域可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四大地貌单元,耕地资源分布与地貌匹配具有代表性。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六安市作为中部的农业大区,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受其产生的拉动作用,经济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六安市耕地资源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对于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耕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近年来六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选取GDP、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城市化率作为衡量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1)。

从表1可见,1997-2007年六安市GDP、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快速上升,城市化率逐渐提高,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由图1和表1可见六安市近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1年):为耕地面积缓慢增加、人均耕地缓慢减少阶段。该阶段共增加耕地面积4673.90公顷,增加率为0.69%;四年间GDP增长额为9.44亿元,增长率为5.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6亿元,增长1.16倍,城市化率由17.59%上升到20.91%,提高3.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8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稳中有升,由原来106.06亿元增长到115.83亿元,增长9.77亿元,增长率9.21%,此阶段为六安市经济平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第二阶段(2002-2004年):为耕地面积快速减少阶段。这个阶段共减少耕地21178.22公顷,减少率为3.15%,年平均减少耕地面积达7059.41公顷,是上一阶段耕地年平均减少量的6.04倍,人均耕地面积也由0.1022公顷下降到0.0964公顷。此阶段GDP增长较为迅速,三年间GDP年平均增长18.96亿元,是上一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的8.0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0.08亿元增加到85.40亿元,增长率为49.41%,增长额为28.32亿元,年均增长9.44亿元;城市化率上升了5.7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47.15亿元,增长率为37.44%,年均增长15.72亿元。此阶段是六安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第三阶段(2005-2007年):耕地面积缓慢减少阶段。期间耕地共减少948.71公顷,减少率为0.15%,年均减少237.18公顷;经济发展仍然迅速,GDP增加额127.01亿元,增长率为40.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16.40亿元增加到201.3亿元,增长额为84.90亿元,年均增长42.45亿元;城市化率由26.66%提高到33.5%,上升了6.8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加额为98.11亿元,年均增长49.06亿元。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四、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近年来,六安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业对土地需求不断加大,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保护耕地的压力与难度增加。从图2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关系。

为定量显示六安市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耕地面积为因变量(Y),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城市化率为自变量X1、X2、X3、X4,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2)。

从表2相关系数矩阵可看出,变量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能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变量降维,对变量ZX1,ZX2,ZX3,ZX4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表3可见,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3.929,累计贡献率是98.214%,符合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因此提取一个主成分。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3.929开平方根便得到主成分中的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将得到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ZX1、ZX2、ZX3、ZX4相乘得到主成分得分值F,即:

F=0.5029611ZX1+0.50145ZX2+0.5034962ZX3+0.4918937ZX4①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y*、F进行回归,得主成分回归模型:

y*=-0.411F ②

将主成分F与ZX1,ZX2,ZX3,ZX4的关系代入主成分回归模型②式,得到:

y*=-0.2067ZX1-0.2061ZX2-0.2069ZX3-0.2022ZX4③

将③式中的标准化变量转化为变量X1、X2、X3、X4,得到模型:

Y=50.94-0.0155X1-0.0263X2-0.0183X3-0.2765X4 ④

五、结论与建议

上述模型证实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增加值确实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从四者的系数值可以看出城市化率对耕地的影响程度略大于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二三产业增加值对耕地的影响。可见,六安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耕地数量也随之快速减少,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并呈现GDP增长越快、耕地面积减少越多的趋势。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六安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可以协调统一。此外,经济发展可以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科学规划,控制城市占地规模。当前六安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必然要加强市政建设,缓解其造成耕地压力的唯一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考虑整体建设、公共安全和采光等因素的前提下,城市建筑应该尽量向高空发展,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用地观,使工业用地由分散布局变为集中布局,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利用,形成规模相当、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工业区域。第二,发展高新技术,推进节地型经济。六安市还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招商引资时要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单位土地创造的产值率,减少单位产值的耕地占用,大力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进一步节约耕地。第三,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开放土地市场。今后六安市要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实行耕地保护费制度、提高征地青苗补偿标准和积极应对意外风险等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还要实施土地有偿使用承包与转让及租赁制、股份制,土地有偿使用“出让制”,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法“征用制”,并建立开放的土地市场。此外,还要大幅度提高耕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使得建设用地更加高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强.57年来梅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9(8).

2、六安市统计局.六安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8.

3、佘延双,沙景华.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EB/OL].www.paper.省略,2006(4).

4、郭贯成,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

5、叶枕,黄贤金.江苏省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典型山区农业劳动力及农地流转情况调查 下一篇: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