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教与学关系 实现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4-22 04:49:27

处理好教与学关系 实现教学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做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导演、组织者、服务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演员、是主角,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教的规律、教的方法要由学生学的规律、学的方法来决定,也就是说,教师教的规律、教的方法只有适合学生学的规律、学的方法,才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当今我们的课堂不乏这样现象:一堂课自始至终都是老师独霸课堂、滔滔不绝,结果老师很累,学生很困;还有的课堂老师打个场子,之后一句话“下面分小组讨论”,再之后“展示小组讨论成果”,结果学生忙,老师闲,效果不佳;还有的课堂,老师欲讲不敢,只好问学生:“哪题需要讲?”就题讲题,不深不透。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的是理念问题,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赶进度,对学生不信任,担心学生说不清楚,怕耽误时间,不敢放手,自己讲痛快,自认为“老师讲过了,学生就应该会,就能会”;也有的是方法问题,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但不知何时该教师讲,何时该放手给学生,把握不好放的度。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探讨。

1当讲则讲

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中的改革,传统中好的东西我们还要发扬。对于课堂教学当讲则讲。比如概念性课或认知性知识或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直接讲授就可以,这样做能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如果此时设计成探究型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去完成专家、甚至科学家多年的研究成果,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内容,老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掌握了就可以,这种讲就是有效的讲。

2能放则放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确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的内容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能力是长期的、无限的。我还很欣赏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些都说明我们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这些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和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能力是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课堂上,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老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让学生动起来的情境,引导学生动起来。比如对于解题方法的探究,教师设计问题题组,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性结论,所谓“多题归一”;教师还可“一题多变”,启迪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升台阶,达到一定的高度;典型的是“一题多解”,老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份惊喜,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问题是老师是否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3讲放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纯粹的讲或纯粹的放还是少数,更多的需要讲放结合,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放结合的难点是何时该讲何时该放,讲,讲多少?放,放到什么程度?《论语・述而》中给出了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可见老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创设“愤、悱”之情境,要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尝试、体验,在学生思维的节点处给予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样才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切不可剥夺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权利,不要与学生争抢表达的机会。比如对于新授课,上课之初,教师讲明本节课的任务,创设好学习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探究的欲望,迫不及待、自然自觉地进入探究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堂角色的互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退下来,成为学生的服务者、组织者、恰到好处的点拨者,此时的老师才是高明的导演。总结结论、获得知识,进而学以致用。这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流程。对于习题课,教师在批阅的基础上,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共性的、重难点的地方(所谓讲),而对于个性的,非难点就采用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所谓放),这样学生的难点突破了,重点也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学生薄弱环节的情境再现,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配套相应问题的小专题。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欠缺的,这也恰恰正是补弱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经常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差距大,参差不齐。面对现实,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全体学生有着同样的收获,而是希望每名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和提高。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因为有了差异才有合作探究的必要,老师的放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各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而非劳而无功,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上一篇:略谈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