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的“大国之路”有多远?

时间:2022-04-22 03:55:57

工业设计的“大国之路”有多远?

工业设计的“大国之路”有多远?

日前有中国媒体转引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厚颜,这是125年前英国人给德国造产品扣上的帽子。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世界市场不易进入,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那顶不光彩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

德国人显然记住了这个日子,以至于125年后的今天,报纸、杂志、电台都在谈论它。谈论耻辱的同时,他们还在谈论些什么呢?是荣耀。

“德国之声”称,从125年前的那个日子起,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100多年来,整个国家源源不断从中获益,任何一件“德国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

与那些穷小子打拼成亿万富翁、灰姑娘变身公主的“炫耀帖”一样,德国人讲出了一个裸的励志故事。

我们的“中国制造”还就需要听听这样的励志故事。国际上,“made in china”时不时就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中国制造”的处境,恐怕并不比当年“德国制造”要好多少。

当如何应对?闭目塞听,归结为中国、列强毁我之心不死?自暴自弃,承认我质次价廉,爱怎么着怎么着?未免太没出息了吧。

继续听德国的设计故事。英国1887年颁布《商标法案》,然而到了1894年,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称,“德国制造”比“英国制造”还要强。眼光再放宽些——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而是设计,是质量。20年后,英国的罗斯伯里伯爵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

记住这部励志大片的时间跨度:7年,或最多20年。无论如何,这样的时间跨度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历史来说,都并不算长。一旦意识到了,下决心去改变,令人痛苦的顽疾其实并非那么可怕。

一名德国工程师告诉中国记者:“质量是

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此话发人深省。央企、国企、龙头民企们,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请设计、制造出“中国质量”来,而不是总想着跟检验和监管躲猫猫儿。

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们,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请从一只打火机、一个螺丝帽做起,把“中国设计”推向世界市场。

刚从技校毕业的小伙子、刚从村寨来到城市工厂的姑娘,也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故事里其实是有“人”的。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产业工人,其令人敬佩之处,在于职业伦理。做好每个程序,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机床边或者流水线前也可以是散发光泽的地方。

还好,“中国制造”尚未遭遇125年前“德国制造”遇到的那种耻辱。但在设计和质量改进上猛击一掌的时刻同样到来了。谈论设计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但愿也是未来的荣耀,而非耻辱。

中国工业设计时代的“红顶商人”封昌红、缔造了“联想的右脑”的姚映佳、大工业设计时代下带领洛可可打造“创意的云”的贾伟……在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最迅速的十几年间,他们亲历了最真实、最坎坷、也最精彩的工业设计之路。我们借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历史观:立足未来、审视现在、反思过去的互动模式去思考中国工业设计之路有多远。

德国百年设计发展历程,设计成为其国家文化标签,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我们的近邻日本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国工业设计需要一个励志的故事,我们也将成为设计的大国。

上一篇: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实习教学改革与实... 下一篇:黄河防汛工作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的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