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乳业:自给之路上奋力前行

时间:2022-04-22 02:09:40

目前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已到了一定高度。在鲜奶、奶粉、酸奶等各个领域,从奶源基地的建设、工业化生产的普及、物流配送、行业标准的建立,再到分销配送网点的布置、产品分类的精细化,以及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广告宣传,中外厂商无不竭尽全力,以在这个庞大的市场分得一杯羹。

在非洲,随着政治形势的安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洲城市中产阶级的数量大为增长。加之非洲各国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较深,也促进了非洲消费者对乳制品更多的需求。目前,非洲与亚太地区一样,是世界上乳品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增速达7%以上。许多世界乳品业巨头,如新西兰的恒天然公司等,都视非洲为下一个亟待开拓的大市场,正积极与非洲本地乳品企业合作,寻求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非洲的人口和经济正在呈现“双井喷”式的增长,对乳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如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其乳制品生产受气候限制很大,每年进口的牛奶和奶粉就达110016吨,该国的人口将近1.74亿,预计到2018年人口还会增长2000万。同时,许多非洲政府非常重视乳品业的发展,视其为发展农业、改善居民特别是儿童营养水平的一大捷径。东非国家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校园营养奶”计划。如在马达加斯加,计划通过“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措施,改善国民饮食习惯,在5年内将人均年牛奶消费量从4.5公斤提高到10公斤。这些项目也得到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对于非洲的乳业发展来说,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鲜奶产量较少。在非洲,由于饲料短缺,牲畜价格昂贵,传统的畜牧业从业者多喜欢养殖成本较低,饲养技术较为简单的肉牛或者羊,导致奶牛饲养量不足。加之饲养技术落后,牧草供应有限,天气炎热等原因,造成奶牛的产奶量大大低于欧洲水平。如一头法国奶牛的产奶量平均每天为40-50升,而一头非洲奶牛的产奶量每天只有2-4升。这就导致很多非洲国家经常出现“奶荒”,如最近肯尼亚就从邻国乌干达进口了大量牛奶,以缓解本国供应不足的缺口。

其次是保存和物流问题。非洲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口,而农村人口较少,且居住较为分散,星罗棋布。主要的乳品消费者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奶牛养殖户都较为分散,加之道路状况差,运输工具有限,使得供应商集中、大量、及时收购鲜奶存在一定困难。一般来说,鲜奶必须在采集后两个小时内低温保存,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牛奶的抗菌时间。冷却过的奶,需要及时送到工厂加工处理,经过滤、净化、冷却、均质、杀菌和包装等工艺,成为人们日常饮用的消毒牛奶。但是非洲很多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冰箱尚未普及,这就使鲜奶的保存和物流成为乳业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

因此,目前在非洲市场上,大部分乳品企业都使用进口奶粉来制造牛奶,真正的鲜奶极为有限。以塞内加尔市场为例,90%所售的牛奶都是“奶粉奶”。由于市场发展迅速,建设自己的大型乳品工业需要解决相应的奶牛饲养、饲料配送、鲜奶收购、低温保存等一系列问题,因而费时费力。加之奶粉与鲜奶比,价格又较低,使得大部分企业都走进口奶粉这条“捷径”。但这样也打击了当地奶农的生产积极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成为实现牛奶自给自足的障碍。目前,除了南非、摩洛哥、突尼斯等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非洲国家仍无法满足自身的乳品需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有责任心、有实力的当地和外国企业积极投资,兴业办厂,搞好“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之外,也需要非洲各国政府在政策、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在非洲一些牛奶消费大国,如肯尼亚、南非、坦桑尼亚等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定的优惠措施,如对奶农进行补贴,对开展乳品加工的外国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等。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相信其发展乳制品行业的潜力也将越来越大。作为非洲主要的合作伙伴,非洲国家政府也希望中国的畜牧业专家和有实力的乳制品企业多来非洲考察市场,加强技术合作,扩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帮助其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提高乳品加工厂的生产规模。相信通过各方合作,非洲早日走上乳业自给自足之路并不只是梦想。

上一篇:休学创业,做一个吃螃蟹的人 下一篇:借一带一路输出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