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齐齐哈尔市雅尔塞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时间:2022-04-22 12:40:49

刍议齐齐哈尔市雅尔塞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摘要】齐齐哈尔市雅尔塞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凭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本位的重要研究对象。本论文既有理论研究又包含实践为方向的调查与规划构想,以理论为指导对雅尔塞民俗以旅游学为角度进行归类,总结特色,而后对其旅游规划做出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雅尔塞镇;民俗旅游资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76-2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创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所谓静态开发是指以游客静观或踏看为主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梅里斯区建立的达斡尔民族风情园、水师营满族镇等民族村就是应用了这一模式。这类文化村,既可以使游客增长知识,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所谓动态开发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曲艺等生活和游戏活动。齐齐哈尔有许多特点鲜明的、吸引力大的民俗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敖包大会,还有其他各民族的节日和婚礼,都可开发成为参与性很强的动态产品。

(二)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

民俗的地域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事象来吸引旅游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复杂、分布广泛,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开发。要在深入调研齐齐哈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规划、安排,重点开发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有较大的环境容量、资源组合优势较高、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的区域旅游资源。

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因地制宜、发掘特点,做到平中见奇、功能齐备,同时遵循特色性、保护性、文化性、参与性、乡土性原则。现有民俗博物馆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低、互动性弱,可以规划建立民艺博览城,民俗食品博览城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还可以在客源充足稳定的大中型城市建立民俗风情园。发展民族纯正、民族风情原汁原味、投入较小的民族自然村旅游,开发“关东立春”、朝鲜族岁首节等民俗节庆产品。而且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街路文告、网络、报刊杂志等对雅尔塞镇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旅游形象进行宣传和促销。广泛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加大促销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建立雅尔塞镇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宣传和介绍。

(三)制定科学的民俗文化旅游保护规划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开发过度,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造成“发展性破坏”。齐齐哈尔应积极确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范围,正确评估民俗文化的现状,规划旅游接待量。要确定民俗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遏制民俗的被同化趋向。

引导旅游者尽量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旅游地居民强调他们与旅游者之间的区别,向他们传递有关旅游者的背景信息,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的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应为旅游地居民提供学习民俗文化的机会,如现在有一些旅游地都采用了办学校或在现有学校中增加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办法。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某些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政府可以为旅游的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或者经济补贴,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要事先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准确信息,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外来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好奇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旅游地的好客度。要根据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穿戴及言行举止进行限制,以免旅游者的不恰当装扮及行为对旅游地居民造成不适当的影响。

(四)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目前,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等高校,均已设立了相关的旅游专业与课程。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注重培养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服务是旅游附加产品的主体构成内容,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着游客从旅游产品中获得的旅游价值大小及旅游满意度的最直接因素。在强调民俗旅游地的硬件可以偏中低档的同时,其软件却被推向了较高级,这就要求旅游地的员工们在服务质量上达到高标准高档次,包括热情周到的接待、整洁规范的员工仪表、文雅大方的礼仪礼节、有效及时的办事速度和效率等。

对于雅尔塞镇来说,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首先是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包括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对雅尔塞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其次加强各旅游景区服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加强景区服务管理。最为严重的是有些旅游项目或活动场所的经营人员服务意识极其淡薄,经常出现伤害、诈骗、宰客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游客游览兴致,既使有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恐怕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旅游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转变原有的个体承包分散经营为公司化,企业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加强景区内所有从业人员的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二、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民俗旅游产品尽管替代性强,但其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也不能忽略。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差异性使得基于每一少数民族文化所生成的旅游产品都具备吸引旅游者选择、购买的条件。雅尔塞镇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上,其一应以那些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民俗为开发重点。例如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全国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较集中,齐齐哈尔是该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开发价值。达族风情旅游当前已经成为齐市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但面对来自内蒙古的强力竞争,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突出,才能夯实吸引旅游者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时应重在突出民族风情,以传统元素为重点,突出达族各类民俗的特色。对于非传统的、不具民族特色的设施,能满足接待即可,而不能当作开发重点;对不具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应舍得摒弃,以免喧宾夺主。其二,应以少数民族民俗中较具特色的某个方面为重点。例如满族,东北多地在打造满族民俗旅游产品方面都颇下功夫,如果齐市只是简单模仿的话,很难吸引游客,所以在打造满族民俗旅游产品时应突出有优势的方面———满语,满族风情在东北多处可以看到,但满语却只能在齐齐哈尔听到。产品有了差异性,自然易于吸引旅游者购买。

(二)提高产品品位,增加参与性项目

首先,提高导游人员素养,要求其掌握必要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讲解中突出文化内涵,以满足旅游者求知欲望,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其次,通过参与性活动项目的安排,提升产品品位。例如带领游客学习少数民族歌舞,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艺品,举办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等等。这样,既能凸显少数民族风情,又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加深游客印象。在安排参与性活动时应注意,以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为中心,这些民俗事象当是历经长期传承而保留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而非现代人刻意打造,更忌生搬硬套其他民族的民俗或者简单模仿。时下,不少地区盲目跟风,设计“抢亲”、“成亲”等旅游项目,一些男性游客甚至一路走来多次被“抢”,心不甘情不愿地掏“彩礼”,最后感慨“花钱赎身”。这种活动尽管参与性强,看起来又很热闹,但项目上马前论证不够,缺乏特色,往往造成游客有意回避甚至反感心理。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时,应引以为诫,避免这类问题出现。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应以官方为主导,政府首先应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各种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可进行捆绑式集中宣传。关东文化旅游节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应将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列为关东文化旅游节宣传的重点之一。还可以利用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年会进行宣传,将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传递给外地经营者。必要时可采用踩点促销手段,招徕外地经营商实地考察,通过他们的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此外,还应重视本地旅行社的宣传作用,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本地旅行社的宣传积极性,扩大宣传促销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勇等著.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福义,范保宁主编.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3]陈放著.中国旅游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4]张奋泉著.吉林自助游[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梁建华: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及存在的... 下一篇:浅谈公务卡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