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爱”

时间:2022-04-22 12:32:09

语文学习“得法与课内,得益与课外”,对此大家已达成共识。我们除了要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之外,还应广泛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不断提高。有鉴于此,我组织办理爱好文学的同学成立一个“小小报社”,定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用手中那只饱蘸神情的笔来讴歌美好生活。

1 文章应“以小见大,饱含真情”

刘协《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伟,必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辞畅”。这句话足以说明表达真情实感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因素。文贵于情,而真情就是来自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只有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文章中流露出真情,写出感人的故事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凡人琐事,学生不屑一顾,往往认为他太小了,太平凡了,不值得一写。这样,好的材料也就悄然而失,然而看似平凡的小事,若能细细的寻问一下,观察一下,然后再细心的想一想。往往能感悟到其深刻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搜集写作的素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让人读了觉得栩栩如生,声情并茂。 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写了大热天,他见母亲从田间地头劳苦耕作回家,汗流满面,给母亲沏一杯凉茶的事,我觉得这篇文章选材好,它留意了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有新颖之处,便大声的宣读给大家听。学生认为选材太平常了,这类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适时的告诉大家,关心老人,小孩,给残疾人让座,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然而孩子体贴关心母亲,给母亲沏茶,却使人有新鲜感。少而甚微。尽管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对母亲的一片真情,细腻真挚的情感着实令人感动。这便是“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佳作。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作文材料,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会从众多素材中筛选写作素材。努力使学生掌握写作应“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2 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2.1 抓住生活瞬间,及时发现并收集写作素材。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丰富多彩的,只有体验生活,捕捉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很多事情是瞬间即逝,需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教学生要多一份用心,多一双明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四处流溢“爱”。教师必须“身先士卒”作出示范给学生感性的认识。一天课间,小明无力的爬在课桌上,班长小军发现后,过去主动关心,得知他感冒发烧。小明就毫不犹豫的把他送到医院。目睹这一切,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感受到这简单的情节就变得丰富起来。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情景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常常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就会得到培养。

2.2 开展活动,创设情景。 为了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生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做做、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中提高认识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找到写作的素材。

2.3 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活动 例如:“母亲节”快到了,让学生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妈妈表达一份爱心。“六一儿童节”到了,组织学生进行聚餐活动,没人制作一道菜,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然后展开评比,培养实践能力。

(1)结合学科开展活动。通过举行“校内运动会”、“经典诗文诵读”、“书法绘画”、“声乐器乐”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组织班内“作文竞赛”“特长展示”等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徜徉在“书海”里感受读书的乐趣。

精彩纷呈的活动,使学生趣味盎然,获益良多,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指导。一篇篇佳作便会诞生了。

3 养成“每日一记,筛选作文材”的好习惯

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发生过的事情,要求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下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味的事情。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形式自由,重在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平时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了。

平时利用学校组织每周一次的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日记交流”,以丰富学生的材料仓库,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懂得既要勤于积累,还要善于选择。看到作文题目,要学会多角度思考,多范围,广开思路。在多种材料中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材料。

例如指导写作《同学之间》这篇作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同学”可以是现在的;可以是过去的;可以是同班的;可以是同年级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其次让学生知道记一件事情,可以反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也可以是同学之间消除误会,建立友谊。再次让学生明白,即使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也可以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多方面选材。这样思想就不会局限在一个内容上,有了多种材料,也就有了比较,筛选的余地。才能找到胜人一筹的材料。经常开展选材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

上一篇:优化学校图书管理,促进教育发展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