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些教学感悟

时间:2022-04-22 11:33:47

我的一些教学感悟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0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礼记・学记》讲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相互学习,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难住。最近, 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1教学片段

在高三的一节复习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课上,当讲到氨的催化氧化的性质时,针对以往学生常写错化学方程式的毛病,我特意叫一个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该方程式。果然不出我所料,该学生把产物写成了NO2和H2O。这时我抓住机会提醒大家氨催化氧化的产物应该是NO而不是NO2。这时,这位学生不服气地站起来与我辩论:“老师,就像你说的那样氨催化氧化的初始产物是NO,但是NO不是还会与空气中的O2反应最终生成NO2吗?在学习Cl2是否与NaOH反应时,我们不是通过方程式的叠加最终得出产物是NaCl和NaClO的吗?”

Cl2+H2O HCl+HClO

HCl+NaOH=NaCl+H2O

HClO+NaOH=NaClO+H2O

总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这位同学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正在我一时难以反驳时,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我在做2007年上海高考题26(4)、(5)小题时发现:用来做氨催化氧化实验的锥形瓶中发现的现象明明是有红棕色气体生产,但让人很疑惑的是参考答案中关于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中产物还是NO,现象与方程式不符。这的确让我很费解,希望老师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当时,我真的没有想到小小一个方程式居然会引发这么多难以回答的问题。只好老实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证据也很充分。但是老师要说声对不起,关于这个问题老师真还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等下次上课一定给大家合理的解释。”

2课后花絮

一下课,我就一头钻进课本、教参等资料里查找答案,最后在化学手册和文献[1]中找到了这样一个反应:2NO22NO+O2。同时在高教版武汉大学等合编的《无机化学》下册第三版第653页又找到了氨催化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

4NH3(g)+5O2(g)4NO(g)+6H2O(g);

H=-903.74 kJ・mol-1

这样,困扰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氨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在高温环境下不可能生成NO2而是NO。假设生成了NO2,氨催化氧化放出的热量也足以使NO2分解为NO和O2。但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在讲到KClO3分解制O2时,曾经这样教导我们:“提出一种机制来解释一种现象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以实验证明这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机理”。

于是,我又思考另一个问题:能否用实验证明氨催化氧化的产物确实是NO而不是NO2。在氨催化氧化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敞开体系与环境发生了热交换而无法形成高温,同时也不可能做到无氧。使实验一开始就看到红棕色气体,考虑到氨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反应,能否借助工业制硝酸的设备、原理来说明这一问题呢?通过查找资料:硝酸的制备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①氨氧化:设备为氨氧化反应器(亦称氧化炉)。反应温度760~840 ℃, 压力0.1~1.0 MPa。

②NO的氧化:从氨氧化反应器出来的气体经废热锅炉和气体冷却器,分离出冷凝稀酸后, 在低温下(低于200 ℃)利用反应气中残余的氧继续氧化生成NO2。

③吸收:吸收在加压下进行。(氮氧化合物中除NO外, 其他的氮氧化合物在吸收塔内与水发生反应。)?

到此,我终于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无论从理论还是工业生产上都可以说明氨催化氧化的产物是NO而不是NO2。这次经历引发了我对化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3教学反思

3.1疑难问题引领学生发现美丽风景

我们化学教师要欢迎、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结论,仍有它不精确、不完整的地方。例如限于教材篇幅和编写目的等原因,课本中并没有涉及有关NO2高温分解为NO和O2的性质。一个疑难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主动交流并兴奋起来,产生表达的欲望,在探索中发现原先未曾看到的美丽风景。抓住学生偶然的灵感一现,让我们的教学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3.2 疑难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处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常有这样两种做法:一是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问题,随意编造不够科学的结论。这种做法既给自己的教学造成混乱,又是对学生的误导。二是对疑难问题不予理睬,不善于在教学中学习和研究[2]。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说,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随便找个理由进行唬弄, 结果是唬弄了学生,也唬弄了自己。不仅自己的业务毫无长进,而且使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日益下降。

正确的做法是:放下架子,正视不足,认真分析研究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力争逐个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向同行请教,二是查阅资料,三是进行科学研究。若是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就直接向学生说明,给学生留下科学的悬念。该悬念说不定还会造就未来的科学家,那岂不是更好的事。

3.3课堂的精彩缘于对细节的关注

课堂的精彩,缘于对细节的处理。虽然是我不经意设下的美丽陷阱,却引发了学生对氨催化氧化产物的思考。可以说学生的发言是这堂课没有预设的精彩。通过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有些学生为什么把氨催化氧化、N2与O2高温下反应的产物都写成NO2的真正原因。我想在下节课我对这一问题的讲解必将化解学生心头的疑虑。

教师要让课堂变得灵动、精彩,这是极难的艺术。艺术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智慧。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教学的今天,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材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生成性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怀乐.值得琢磨的几个化学问题[J].化学教学,2008,(4):74~76.

[2]吴孙富.不要随意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J].化学教学,2009,(9):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究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位的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