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

时间:2022-04-22 09:29:45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

【摘要】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和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良反应及麻醉处理。方法:243例精神障碍患者在异丙酚、琥珀乙酰胆碱麻醉下行MECT治疗2065人次,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治疗后1、3、5 min记录BP、HR、SpO2数值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 min、3 min测SBP、DBP、H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障碍患者; 麻醉处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73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是目前精神科常用的一种现代物理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较高、起效较快、疗效较好的特点,已被精神病医院广泛使用[1-2]。但是,MECT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麻醉风险和不良反应。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43例精神障碍患者行MECT治疗2065人次的麻醉处理及不良反应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日-12月30日,本院共243例精神障碍患者接受MECT治疗,其中精神分裂症152例,强迫症6例,躁狂发作20例,抑郁发作65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男92例,女151例,年龄15~76岁,平均(39.52±11.28)岁,体重38~115 kg,平均(68.46±10.35)kg,疗程5~12次,平均(9.43±1.65)次,麻醉分级ASA1~3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建立静脉通路后阿托品0.5 mg静注,然后异丙酚1.5~2.0 mg/kg静注,再用琥珀乙酰胆碱0.8~1.0 mg/kg静注,待全身肌肉松弛、自主呼吸停止后再开始通电治疗。

1.2.2 观察指标 严密监测、记录MECT麻醉前、麻醉后及治疗后1、3、5 min时SBP、DBP、HR、SpO2等参数变化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和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MECT治疗时各参数的统计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心动过速210人次,占10.17%、高血压87人次,占4.21%、呼吸暂停延长35人次,占1.69%、认知障碍168人次,占8.14%、注射部位疼痛270人次,占13.08%、头痛118人次,占5.71%、肌肉痛32人次,占1.55%、治疗后谵妄154人次,占7.46%。

3 讨论

3.1 加强心血管系统监测 在MECT治疗过程中,诱导剂量的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动脉压显著下降[3];琥珀乙酰胆碱可通过神经节兴奋作用产生心率和动脉压升高;电刺激本身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释放,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本研究显示治疗后1 min、3 min与治疗前比较SBP、DB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0次/min、血压持续不降者,可考虑应用药物处理,如β受体阻滞剂等,确保治疗安全。

3.2 建立气道管理 一般情况下MECT治疗后5 min内恢复自主呼吸,如未及时恢复,则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氧气吸入,引起呼吸暂停延长的原因可能为中枢性抑制、呼吸道堵塞、舌后倒或使用镇静剂过多[5]。本组病例呼吸暂停延长者35人次,占1.69%,这就要求对MECT治疗者必须确保呼吸道通畅,充足的氧气供给是关键。

3.3 优化MECT治疗参数 MECT对认知的影响,尤其是定位和记忆障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MECT使用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6]。本研究显示有认知障碍者168人次占8.14%。优化MECT治疗参数,可减轻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如双边电极放置改为右单边电极放置、降低电刺激剂量、增加治疗间隔时间、减少麻醉剂用量等。

3.4 对症处理 对不良反应轻微者,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暂不处理,严重者对症处理。对于头痛、肌肉痛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对注射部位疼痛者,可选择较大静脉穿刺,或预先静脉注射2%利多可因1~2 ml可预防[7]。患者出现治疗后谵妄,除了做好保护性约束措施外,也可肌注苯二氮类镇静剂治疗。

综上所述,麻醉医师须在MECT治疗前对患者躯体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严格把握适应证、禁忌证,同时早期识别和预防MECT治疗时心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或降低MECT治疗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吴强,李艳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疗效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2):105.

[2] 杨忠,祝敬溪,宋静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5):486-487.

[3] 庄心良,曾因明,陈柏銮,等.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4.

[4] 林治瑾,邓封,周福纲,等.临床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79.

[5] 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8.

[6] 沈七襄,孙增勤.物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2.

[7] 胡一文,王高华,万为滔.影响现代电休克治疗抽搐发作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4):358-360.

(收稿日期:2012-03-05) (本文编辑:李)

上一篇:心绞痛发作慎用阿托品 下一篇:县级医院等级创建中药学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