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时间:2022-04-22 07:15:39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关注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资源。教师将身边的生活资源引进教学,不但可丰富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教学内容,更好地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在人教版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中,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案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讲述的都是身边的环境问题。本章内容是在学习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生产活动(农业、工业、交通)之后来探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也是在为今后的环境学习奠定基础。由于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材一直将环境和发展作为本章的主线,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放在发展中去探究和讨论,在发展中去解决。同时,由于世界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从而引起人类反思自己的发展行为,寻求在发展中重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下去寻求可持续发展。环境是我们熟悉的、与生活相关的话题,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提供了探究的平台和空间。教材将本章设置于此,是比较合理的安排。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可以为后边的选修学习提供资源准备。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

人地关系的理解可以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入手,打乱教材结构。教师可以设想一个理想的微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只知道从环境中不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以及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留给环境,让学生从自身的感知出发,去设计几种发展的可能,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来开启下文,引领学生分析。

由于是一个理想的微环境,这样的情形设计必须有以下前提:一是环境的有限、封闭性,二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几种情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可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任何物质,而且源源不尽,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物质资源;二是环境中的物质不丰富,只能满足人类维持暂时的现状,人类的需求和环境的供给基本平衡;三是环境中的物质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及其发展的需要,需要从外环境中获取补充。这样的思维过程也符合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类与环境发生的关系,研讨人类对环境的逐渐认识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需要交流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人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面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人类在当时低认识水平下有什么反应和应对?回答和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出人类在早期的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的崇拜和敬畏。由于人类不能左右和解释自然环境现象,产生了崇拜自然甚至是乞求自然的很多现象(图1、图2)。这样可以将生硬的图形转换为学生的思维,达到延展教学之目的。

[图2 弋射、收获][图1 朝拜太阳神]

在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当自然能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发生的一切都很新奇,不能解释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看似简单和寻常的现象。人类对自然必然从好奇到敬畏再到崇拜。当能力极其低下,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的时候,人类完全被大自然主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维,不需要学生利用多种知识,而只需要作出早期人类对环境的简单判断即可,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分析当时可能是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人类和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模式,设计出自己的环境模式。

在环境一定的前提下,人类的发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把人类和其它动物融入同一个动物体系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会被打开。漫长的岁月中,许多动物消亡;人类不但没有消失,而是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人类顺应和适应自然同时改造自然的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对立性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人类需要的物质数量增加很大,而自然环境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此时,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图3)。在改造自然和环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环境供给物质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甚至导致环境的完全破坏。在整个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时间,更多的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能量超过了环境供给的限度,从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当人类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时候,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图3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矿山开采][高峡出平湖][现代都市]

二、工业革命下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工业发展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工业更多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寻现代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与环境对立的案例,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根据学生的思维来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分析的时候,教师也要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但是不管学生的案例和现象是什么,都可以归引到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超过了环境供给的限度,以及人类排放废弃物的增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限度,即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程度加大。

此时,教师还可以将内容引向深入,对比工业化环境下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工业化前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见图4与图5)。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感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与工业化或是农业化社会的人地关系类似,归纳出不同的人地环境类型,同时与生活相联系,将教材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实际中去。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人类和环境发展到某个阶段导致的后果以及环境可能产生的方向,引导学生能正确面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能对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能对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客观的分析,并思考不同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后果、产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措施。

[图5 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图4 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世界典型的环境问题材料或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国度、不同条件下各种环境破坏的案例,让学生感知,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最后危害的就是人类自己(如图6、7)。在教师列举的案例中,一定要注重收集身边的,影响巨大的。如今年我过北方的雾霾天气,黄浦江的死猪事件,我国的矿难事件,身边的河流污染等事例。都可以列举给学生,让学生把教材的案例和身边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图6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图7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和环境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对立。当人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破坏。但是人对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人类在与环境的对立发展中,也必然会走向统一和协调。教材的安排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在处理该内容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和交流结论。如当人类和环境产生严重对立,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也可以从一个小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分析入手。最好是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人类和环境关系发展较好的事例,或是教师从人类与环境发展的过程(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认识到环境的问题―改变人类的行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入手,让学生参与分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让其明确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将人类与环境的问题定位在发展的主线上,与教材紧密结合。在这样的思路中,人类和环境的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在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中,人类怎样的行为才对自身和环境都有利,怎样做才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引导学生从案例出发,归纳具体的措施,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教材的安排中,所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都是以发展为基础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事例来引证每个原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为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与环境都在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也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动态的观点来看待。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前,教师可先把中国的国情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作对比,让学生直接从资源和人口的对比中感知我们国家的国情。从而引导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我国人口和环境的对立与统一,感受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这样的安排和教材的安排体例也是吻合的。

另外,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限制,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并且长期存在,这给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再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与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使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水平也很低,存在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对环境的污染也有加重和扩散的趋势。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合理事例,加深印象,理解我国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这样的事例学生应该比较熟悉,特别是今年北方的PM2.5带来的雾霾天气,是我们低水平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发生在西南地区的旱情和我国夏季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与环境遭到破坏有关。

多方面的国情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去寻求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和环境的和谐中去寻求发展的质量,在可持续发展中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对立统一。

可持续发展只是一种理论,但不能把我们的发展停留在理论层面。此时,教师可让学生研讨我们国家该怎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教师可将可持续发展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供学生交流探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教材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教师可以将循环经济给学生进行解释。循环经济的概念可以用在不同的产业,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可让学生列举不同产业循环经济的实例。同时,让学生学会将循环经济下的生产活动和其它生产活动对比,找出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循环经济的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也让学生自学,然后寻找身边与教材案例类似的案例。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循环经济只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在可持续发展中还有很多途径,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应让学生思考为了可持续发展自身应做点什么,实实在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生活实际,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纯理念来对待。

上一篇:文化产业化发展反思 下一篇:谈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