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04-22 05:03:45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之我见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发展、兴旺的问题。在环境遭受肆意破坏的今天,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素材

目前中学生物教材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不少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又如,在讲《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的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适时地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为了不让环境污染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三、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有关“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 世 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让事实、数据说话,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又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资料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可可西里》电影片段,这样强烈的视觉和语言效果更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急迫性和艰巨性。另外,在介绍环节动物蚯蚓时,实验做完后,有意识地问学生:“课后该如何处置这些蚯蚓?”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放回大自然。”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又间接教育学生要保护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小事不可忽视,它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四、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除了进行课堂教学以外,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生物学课的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学校附近的环境,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或去参观动物园、植物园,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增强学生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附进居民住宅区、工厂、医院、垃圾处理厂等,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动行动起来关爱环境、保护环境。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外寻找答案,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其将一些环保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

五、以布置形式不同的课外作业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探究、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有关人类破坏生物圈的实例;在讲到八年级上册有关动物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一些有关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的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取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做课外的同时渗透环保意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价值观念、环境道德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如何转化后进生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