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4-22 02:53:24

关于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

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不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移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而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1]。“精”是指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准”是指准确、准时。“细”是指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严”是指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2]。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即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把定量的事情信息化。

二、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一)明确管理标准,细化工作流程。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对教师授课各a个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为教学管理部门实施教学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标准作为授课质量测评精细化管理的标杆。要避免受“模糊文化”的影响,按照“细化、量化、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适时化”的要求,制定各个环节管理所要达到的要求。其中,量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能够量化的环节要尽量科学制定数据标准以供考量,便于检查监督过程中进行“对标”。同时还要细化各个工作流程,加大监督力度,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各个环节都能达到预定标准。

(二)完善规章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测评工作的高效运行。健全各规章制度,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合理的、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了统一规范院校的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工作,依据上级关于授课质量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教学状况,制定《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细则》和《专业系授课质量测评建设规范》、《授课质量测评分类表》、《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工作流程图》、《授课质量测评借阅规定》和《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员职责》等一系列规定,不仅从制度上保证了授课质量测评工作的有效运行,而且提高了其规范化的程度。

(三)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精细化管理逐步内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现代管理理论,必须让大家都懂得什么是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和自觉配合。对于教师授课质量测评人员,首先要进行岗前业务培训,除了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外,还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教育与指导,使其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其次,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根据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实践,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增强理论研究能力,强化创新意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不断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再次,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精细化管理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每一个管理者在精细化管理中,都必须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院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其更加自觉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因此,建立有效的奖惩、公平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促使管理人员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转化为自觉的工作习惯,从而促进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工作的发展。

上一篇: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与大规模语言测试 下一篇:浅谈语文和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