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需“双约束”

时间:2022-04-21 08:06:52

食品安全需“双约束”

根据卫生部1月25日公布的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国将实施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至少覆盖50%的县级行政区域。

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每年都有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

即将实施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为的是更进一步地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理清头绪,逐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监管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管理活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多个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涉及到至少8个部门,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这些部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原有各部门职能基础上的延伸,即“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食品安全法》对这一体制进行了明确,但监管部门在实际监管中存在一些弊端,也面临极大的履职风险。

以工商部门的监管为例,《食品安全法》在食品生产许可、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之间的界定颇难。例如,一些原来取得卫生行政许可的经营户,到期后无法取得新的相关行政许可,工商机关无法为其年验贴花;一些新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不能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工商机关就无法为其核准注册等等。基层往往面临着,上面的法律大框架有了,而各地具体的管理办法迟迟未出,造成了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即卖熟食等领域无法监管的局面。

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部门只能发挥神通,各找门路,看谁能捡到“好活”。仅仅一个现场制售食品就五花八门,有的地方只负责超市的现场制售,商场的不管;有的地方只管摆凳子吃的现场制售食品,不摆凳子吃的不管……各种招数,不光被监管的食品经营户们犯晕,大众也不明白,监管的执行者更不明白。一旦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监管的各部门就陷入互相推诿的局面。

在现实中,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是连续性的,往往一个环节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在生产环节查源头,在流通环节堵市场,实行分段管理,就需要监管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密切协作。只要部门间有配合不力、协调不好的情况,发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贻误时机。但在现行体制下,各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相当于纸上谈兵。

这也表明,食品安全的管理中,政府部门的监管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更多的则是依靠完善的市场机制、依靠完备的信用体系,让生产安全食品的企业能够逐渐壮大,而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则被淘汰出局。在这样的逻辑中,企业和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就被提到了更重要的高度上。

从性质上看,政府监管是一种他律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他律机制发挥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非常有必要在政府他律机制之外,有效建立一个社会性的自律机制,形成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相配套的双约束机制。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铁路涨薪情有可原

铁路系统第三次全员加薪 最低每月上涨360元

春运时节,铁路话题充斥各大媒体版面,其中铁路职工加薪的消息亦为人关注。

据报道,2013年1月,铁路系统迎来一次全员加薪,根据岗位档次,月薪涨幅从360元到490元不等。这已经是连续3年铁路员工涨薪,引来了网络上的一些置疑,更有极端观点认为铁路系统不宜再加工资。

铁路系统一线员工的工资条在网络中早就被晒过多次,低则千元,高则三千余元的工资,的确并不高。而且,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前铁道部部长在位时,为了全力发展高铁,刻意压制了一线铁路系统员工的薪资增长,使得一线员工的薪资落后于同期其他行业工资的发展水平。所以,当去职,铁道部开始逐步提高一线员工薪资时,不过是使铁路系统员工的薪资趋于正常化而已。因此,目前铁路一线员工工资倍增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行业,要取得正常的发展,必须使得职工获得相应的报酬。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三季度铁道部的报表已奠定全年亏损的局面。而在“十二五”剩余三年内,铁道部还将完成1.33万亿元的投资量。在亏损严重和巨大的资金压力下,铁路关于“花钱”的举动被紧紧盯牢,也是应有之义。但出于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铁路职工增加工资情有可原。

(作者李荣钰为媒体评论员)

共享税分成比例宜调

地方抱怨共享税分成偏低 营改增将冲击地方财政

据媒体报道,由于经济下行,很多市县级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方财政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缘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公共服务支出,但在共享税中分成比例却偏低,2013年营改增的全面扩围更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这种担心。

从长远来看,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构建完备的地方税体系,资源税和房地产税是改革大方向;二是建立地方预算监督硬约束。目前中国的税制特点是流转税占比太高,而直接税占比太低。除了增值税、营业税等共享税之外,地方所能依靠的地方税只有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等零星小税种,市县政府的财政支出只好转向依赖土地转让等非税收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另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两类:基本事权支出和自主事权支出。要满足基本事权支出其实不难,但是,在现有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对修建楼宇堂馆、造新城、招商引资等自主事权支出总是有难以抑制的冲动。总之,在当前体制下,短期内想要实现上述两点恐怕很难。

在解决地方财政困境的长效机制还尚未建立的当下,不妨先提高地方政府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中的分成比例。

(作者陈金保为媒体评论员)

中石化事件无关社会责任

中石化回应解约事件:少数直属单位违规招人

解聘应届毕业生事件随着中石化正式向媒体澄清而尘埃落定,此事初步可以定性为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企业违约行为,而非外界解读的“大瘦身”,中石化的统一招聘也正式开始。

中石化解约风波之所以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和质疑,主要原因是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严重的误读。中石化作为大型央企,如同外界期望的那样,需要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吸收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是,一个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体现为吸收社会就业,更多的在于能否高效地创造价值。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评价,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恰恰可能和员工就业人数呈反比,高效率的公司意味着更少的成本创造更多的产出。

中石化虽然位于世界五百强第五位,但其资产和利润却远远落后于前三位国际石化巨头,员工人数却比前三位员工总数还多,这充分体现了中石化生产效率和国际同行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员工成本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中石化“瘦身”是大势所趋,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从长远来说,只有让央企回归市场竞争,打破行政垄断,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在维持垄断的基础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南辕北辙。

(作者周志祥为媒体评论员)

上一篇:央行首推“短调控” 下一篇:国土部考虑增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