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质量系统管理,稳定提高焦炭质量

时间:2022-04-21 06:23:59

优化质量系统管理,稳定提高焦炭质量

摘要: 运用管理的系统原则,通过原料煤优化管理,提高配合煤准确度,精细焦炉操作,利用自有技术等措施,稳定提高焦炭质量,满足大型高炉生产质量需求。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le, through the raw coal with optimal management,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oal, fine coke oven operation, using self-owned technology measures to improve coke quality, and meet the large blast furnace produc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关键词: 优化;系统管理;质量

Key words: optimize;system management;qualit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57-02

0 引言

随着宣钢2座2500m3大型高炉的建成投产,对焦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定和提高焦炭质量成为质量管理重要目标之一。宣钢目前拥有JN60-82型、JN43-804型、JN60―6型焦炉各2座,焦炉炉体状况和设备各有差异,尤其是1#、2#焦炉进入炉龄老龄期,炉体维护任务繁重,5#、6#焦炉及配套干熄焦项目为竣工投产初期;炼焦原料煤优质资源量少价高,煤种混煤现象严重,与高质量、低成本战略目标矛盾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深挖潜力。

1 系统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现代管理要求把系统的观点运用于管理活动之中,分析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环节,协调系统中各个组织部分的关系,把诸要素统一起来,达到放大其整体功能的目的。系统管理具有全局观念,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处理好管理宽度与层次的关系。坚持系统原则,把各种管理工作者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正确处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每一个层次,最大限度地保持管理体系整体优化状态,保证实现既定目标。

2 系统管理运行方式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过程,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焦炭生产过程中需要原料准备管理、焦炉生产管理,涉及到原料车间、三个炼焦车间、运焦车间,每一个环节密切相连,各有复杂的生产过程和不同的管理手段,同时又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调,最终达到整体最优化的管理状态,保证焦炭质量稳步提高。炼焦生产全过程以焦炭质量为中心,原料优化管理、配煤准确度管理、焦炉操作管理的系统原则来实现。

3 系统管理措施

3.1 原料煤优化管理

3.1.1 精细炼焦煤管理

①为合理利用炼焦煤资源,科学配煤,对进厂炼焦煤分类进行细化,将煤种由原来的6种细分为15种,同类来煤采用平铺直取作业方式进行预混合,混匀调和多矿点煤质,减小混配质量波动。

②建立汽运煤质量评价体系,在工业分析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岩相分析指标和单煤种小焦炉炼焦试验结果。每月对汽运煤所有矿点进行性价比计算,综合评分、排名,对于排名末位的矿点,限期整改或限量采购,对整改无效的矿点取消供货资格。实现了采购供应链管理,各品种、各矿点炼焦煤质量趋于稳定。

③成立原料中控组,对原料煤从进厂到送料入炉进行有效监督、控制、管理,制定进厂煤预报制度,根据来煤和库存情况预先制定配煤比,同时制定应急配煤比管理预案。

3.1.2 动态优化配合煤结构管理 在保证冶金焦冷、热强度的前提下,适时优化配煤结构,开发利用青海低灰、低硫焦煤资源,降低焦炭灰分、硫分。5#、6#焦炉配套干熄焦项目投产后,分别研究制定新(干熄焦)、旧(湿熄焦)系统不同的配煤结构,降低原料成本,稳定和提高焦炭质量。如2011年5月优化的配煤结构(表1)。

3.2 提高配煤准确度

3.2.1 利用科学手段,实现焦炭质量预测 焦炭的性质是由参加配合的单种煤的性质与配比决定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通过运用Kohonen―BP混合神经网络,建立配合煤性质及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目前已成功实现了配合煤灰分、硫分、G值以及焦炭灰分、硫分、热性质、冷强度的预测,并创造性地引入了b值、反射率和细度作为影响因素,提高了预测准确度。

3.2.2 使用自动配煤新技术,努力提高配煤准确度

配煤准确度的高低,影响着配合煤的质量。通过采用核子称计量、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配煤手段,对配煤量进行全过程连续检测,辅以人工跑盘抽查,能连续、快速、准确控制整个配煤过程,配煤准确度由95%提高到98%以上,确保了配合煤质量的稳定。

3.3 以特级炉创建为契机,提升焦炉管理水平 根据炼焦行业协会《特级炉鉴定标准》要求,大力推行“车间是第一责任者”的管理思路,以“系统推动、过程控制”为方法,以三体系贯标为基准,夯实基础管理,加强炉体维护,优化焦炉各项运行指标,延长焦炉寿命。2011年1~6#焦炉全部通过了行业协会组织的特级炉审查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全部焦炉获得新标准(2010修订版)特级焦炉称号的企业,标志着宣钢焦炉管理水平已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3.4 充分利用自有技术及干熄焦技术,提高焦炭质量

3.4.1 采用获河北省科技成果奖的“用散沥青直接配入炼焦煤中生产焦炭新技术”,通过配入沥青提高配合煤流动度,促进焦炭结晶的成长,改善焦炭的结晶性和显微组织,同时增加煤容惰能力,大幅改善冷强度、热性能指标,降低焦炭灰、硫含量,同时使库存大、价格低的某煤种配入量由原来的5%增加到20%,实现了宣钢配煤结构的重大调整。

3.4.2 利用“活性瘦化剂用于配煤炼焦技术”专利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利用配加高硫肥煤成功代替硫铁矿活性瘦化剂,加速氢的再分配反应,有效改善相应胶质体的性质,提高炼焦煤粘结能力,增加炼焦过程结焦性,达到了扩大炼焦煤资源,减少优质肥、焦煤配比,提高焦炭质量,降低配煤成本目的。

3.4.3 2011年5#、6#焦炉配套干熄焦项目建成投产,对稳定和提高焦炭强度、降低水分发挥重要的作用,累计干熄率达到93.29%。

4 实施效果

通过运用管理的系统原则,使从原料、炼焦到运焦的全过程管理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实现有机联系,焦炭质量稳步提高。

从表2看出,2011年度焦炭质量全面改善,抗碎强度M40提高1.1个百分点,耐磨强度M10降低0.1个百分点,热强度提高1.15个百分点,反应性降低1.13个百分点,灰分降低0.26个百分点,硫分降低0.03个百分点,为高炉生产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7.

[2]王晓琴.炼焦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

[3]GB/T5751―2009,中国煤炭分类[S].

上一篇:公路工程估价的分布估计神经网络算法 下一篇:提高电压合格率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