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在英语教学的优化中培养学生素质

时间:2022-04-21 05:19:16

浅论如何在英语教学的优化中培养学生素质

英语作为一门中学生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必然要适应当前教改发展趋势,由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创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几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踏进课堂,就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才能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激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创设愉悦的情景教学

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总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交际离不开情景,同时也离不开语言。为此,我利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将枯燥的、抽象内容寓于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提高观察、记忆、判断等的能力。

创设情景可用多种方式方法:

1.实物巧设情景。

2.生活呈现情景。

3.动作演示情景。

4.语言描述情景。

5.对话导入情景。

6.音乐伴随情景。

7.图画烘托情景。

8.对比再现情景。

9.电教模拟情景。

10.表演体会情景等等。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内容,适当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

三、优化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我将教学内容按照英语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详细的课程计划安排。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教师所要进行英语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英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通常都是“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然而,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中求异,灵活多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

2.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3.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

4.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

5.充分利用“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我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四、注重知识的学用结合

1.模拟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现实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环境。我在课堂教学中常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扮演店员、医生、翻译、外宾等不同角色来模拟生活。小小的教室有时变成商店、邮局、饭店、街道、工厂、农场,有时则变成公园、运动场或医院,学生惟妙惟肖地展示各种人物繁杂的社会活动和复杂的情感变化,使他们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我精心设计了一次迎“奥运”英语表演赛,学生们模拟“奥运”情景,模拟与外国运动员交谈的场面,表演者运用语言、姿体、表情等手段,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明和素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英语,而且能使学生用好英语。

2.深入生活

为了鼓励学生能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应用到课后的现实生活中,促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讲英语,我设计了一些活动,把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去。我要求同学之间见面打招呼,借还一些学习用品尽量使用英语。每天课前安排两名学生用英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而又难忘的事情。组织第二课堂,举办“英语杂谈”,让学生边学边用,学生在“英语杂谈”里可以随意谈论他们想谈的任何话题。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尽管学生在交谈中会有语法错误、发音不准等现象,但长此以往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各种产品的英文介绍日趋增多,为适应新形势,我广泛收集资料,在学生中开展了“走进世贸”英语竞赛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收效甚大。

上一篇: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初探 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