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存在的缺陷及措施实施

时间:2022-04-21 03:31:01

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存在的缺陷及措施实施

摘要: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承受着本身岩土自重和路面的重以及由路面传递而来的行车荷载,所以路基是公路的承重。本文现就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存在的缺陷及措施实施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措施实施

一、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存在的缺陷

路基常年暴露在大自然中,经受着土体自重、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由于水、温度及各种荷载的作用,路基的各部分将产生可恢复的变形和不可恢复的变形。路基的不可恢复变形有可能使路基土的强度和密实度有所增加,但也有可能引起路基高程和边坡坡度及形状的改变,严重时则造成土移,危及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种破坏。因此,在路基的设计、施工和养护过程中,应使路基不产生危害路基及其各部分完整和稳定性的变形。路基的常见缺陷主要有如下几种:

(1)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沉陷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而造成的。路基沉缩主要是由于路堤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或路堤内部含有过度饱水区等因素而引起的。在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路堤产生沉缩破坏。

(2)边坡滑塌

路基边坡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根据边坡土质类别、破坏原因及规模的不同,可分为溜方与滑坡两种情况。溜方是由于少量被水饱和的土体沿土质边坡向下移动所形成,常指边坡表面薄层土体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流水冲刷边坡或施工不当。滑坡是指一部分土体在自重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向下滑动,主要是由土体稳定性不足引起。路堤边坡坡度过陡、边坡坡脚被水淘空或填土层次安排不当是路堤边坡滑坡的主要原因;而边坡高度与天然岩层的性质不适应或存在粘土层与蓄水砂石层交替分层及有倾向于路堑方向的斜坡层理等现象,则是引起路堑边坡滑坡的主要原因。

(3)边坡崩塌和碎落

崩塌和碎落均属于路堑和半路堑的破坏现象。碎落是软弱石质土经风化而成的碎块沿被面大量向下滚落。堆积的碎块可能堵塞边沟或侵占部分路基。崩塌是指大块岩石脱离原边坡坡面并沿边坡坡面向下滚落,其主要原因是路堑开挖后,个别地段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特别是当岩石层有向路堑方向倾斜的节理,并有水或地震的破坏作用时常发生。

(4)路堤沿山坡滑动

在陡峭的山坡上修筑路堤,若路基底部被水浸湿,坡脚又未作必要的支持,则整个路堤可能沿该斜坡面向下滑动,使路基整体失去稳定。

(5)路堤坍散

路堤坍散的特征是边坡失去正常的形状,且边坡表面下沉。其主要原因是路堤填筑方法不正确,采用斜层堆填含水量大的土或用各类不同性质土杂乱堆填所致。

二、山区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措施

如果公路等级可以降低,出隧道后允许建成一定弯道的话,可以把路线向滑坡后缘迁移,靠近北侧岩质边坡坡脚,从原斜坡滑移弯曲剪出平台上通过。已埋藏的剪出平台宽约20~30m。能够满足公路要求,而且构成平台的岩体与滑坡滑动后的现自然斜坡岩体比较稳定,只需少量的防治工程即可保证公路边坡稳定。如此,还可把填筑路基的堆渣与弃渣推向滑坡前部复活隆起部位及坡脚,使复活滑坡死亡,保护公路沿线自然环境,同时避免因暴雨滑坡复活诱发泥石流对下游环境造成破坏。如果公路等级不能降低,只能按原设计路线从滑坡后缘直线通过,此时至少存在三种解决方案:

公路通过处,滑坡克仅100m左右,可以单拱桥的方式通过,而不危及滑坡;

仍按原设计方案,从滑坡后缘拉裂槽部位筑堤通过,但需在堤坡下方设置成排分布的抗滑桩等治理工程,承受筑堤加载产生的滑坡下滑力,确保滑坡稳定。同时,把其堆积于滑坡坡脚部位,起压坡脚的作用;在滑坡前线和平沟中设置谷坊、护坡等防护工程,防止滑坡前部后退式局部拉裂滑坡的进一步破坏。

3)在滑坡后缘拉裂槽部位不填筑路堤,只进行少量平整后,直接从该部位通过。但前方不能与原设计公路衔接,需在现方家沟桥下游建造一坐新桥,在别托村附近与现引道公路衔接。

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与地表水的危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地表水对治理各类滑坡都是必要的,只是视其在各个滑坡中所起的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工程量有所增减。这种措施易于实施花费少、收效快,虽然单独使用很少能使滑坡趋于稳定,但它却能使滑坡达到干燥,因而就可控制滑坡的发展。实践证明它有减缓滑坡运动的作用,特别是当地表水下渗是该滑坡变形的主坡,地表排水最为有效。在滑坡体以外,排除地表水,以拦截旁引为原则;而在滑体以内,以防渗要因素之一时,更是如此。治理某些浅层滑、尽快汇集和引出为原则。地表排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设置一条或数条环形截水沟,以拦截自斜坡上部流向滑坡体的水流。这种沟要求耐久、便于维修、对靠近滑坡后壁边缘的水沟必须采用浆砌片石铺砌,铺砌时应先砌沟壁,后砌沟底,沟壁也应嵌入边坡内,并在上沟壁设置泄水孔。截水沟的沟槽断面以满足宣泄地表水为准,一般可按25年一遇的流量进行设计。通常沟的深度不浅于0.6m,沟底不窄于0.6m,不防止坡面泥石流堵塞沟槽,要重视山坡的绿化。

三、结论

在山区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由于公路乃是生命线工程和景观工程,对公路滑坡的治理既要安全又要美观,对于影响到公路及附属设施的滑坡体,山区高速公路工程主要采用以上工程体系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吕若昕,李利东.山区高速公路高填路基病害分析及治理[J].山西科技,2010.

[2]陈谦应.山区公路路基稳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上一篇:隧道防排水施工工艺探讨 下一篇:浅谈商住小区供配电设施及管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