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盈余管理的再认识

时间:2022-04-21 09:36:41

对盈余管理的再认识

摘要: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有强烈的追求与预先制定的盈余目标相一致的动机以及盈余结果的不确定性。会计政策和会计事项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导致没有绝对“真实”的盈余数据,只有相对合理的盈余结果。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道德的行为,目的是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帮助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盈余管理又具有秘密性,而这种秘密行为为社会所迫;消除盈余管理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真实性;普遍性;合法性;秘密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3-0075-04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EM)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经成为会计乃至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以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在会计准则、制度、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的规划等手段调节控制企业的盈余,以使会计报表数据达到期望的效果。显然盈余管理是公司实施战略管理的工具之一。公司管理层为了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价值的理解、提高管理层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约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监管部门的干预,往往会运用应计项目和安排真实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使财务数据达到预先制定的结果。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盈余管理和盈余欺诈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混为一谈,认为盈余管理就是欺诈行为,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从而损害了报表的可信度;认为盈余管理欺骗误导了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正因如此,盈余管理一直受到证券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批判。本文拟在剖析前人对盈余管理批判的同时,探讨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合法性、秘密性以及消除盈余管理的非现实性。

一、盈余管理的普遍性

盈余管理通常被误认为是盈余欺诈,而应予以消除。但事实上,消除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必须接受它。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有:第一,企业管理层或实际控制者有强烈的报告特殊结果的动机,这个特殊结果就是与预先制定的盈余目标相一致。第二,没有“真实”的盈余数据,在存在会计估计、会计方法选择的情况下,不可能说此项会计方法给出的是“真实”利润,而彼项会计方法计算出的就是“错误”的利润,或是不正确的结果。

1,报告特殊结果的动机。首先,企业管理层有保护自身利益的动机。盈余管理存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中,是因为企业管理层控制了会计系统并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研究发现许多企业管理层有谋取自身利益的动机:当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盈余或股价考核挂钩时,如经理们的薪酬、认股权、晋升机会等等,他们就有动机来调节盈余,使之符合预定的盈余期望来提高股价。作为真实会计信息知情者和会计政策选择执行者的管理层,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选用能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强烈倾向。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契约关系人之间财富的重新分配,如经理们的薪酬增加、职位晋升、股价攀升等。但从效率契约的理论来看,即使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了自己的薪酬,盈余管理仍是有效率的,因为它仍可以同时使得企业契约的相关方都获利。其次,企业管理层有保护公司利益的动机。企业管理层还有保护公司利益的责任,因而也大大提高了盈余管理的概率。企业管理层必须具有控制因利润下滑而给公司带来风险的能力,因为利润下滑会使公司股价下跌,股东利益受损;会引发合同违约,给竞争对手提供机会;在和供应商、客户的谈判中,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还会使公司失去捐赠和赞助以及获得贷款等等。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明白,他们的自身利益有赖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为了谋取私利他们会采取降低企业价值和阻碍企业成长的行为,试图将其他人的利益占为己有。企业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帮助企业达到合理避税,满足债务条款、融资、降低收购成本和分红等目的,从而减少企业因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为控制风险,事实上确实提高了盈余管理的概率,如对负债契约情况下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违约企业在违约以前年份和违约年份都进行过明显的盈余管理,试图逃避或减轻负债契约的限制。事实上,当企业通过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会计调账而满足了债务条款时,一种双赢的局面出现了:企业由此避免了利益损失,债权人也因为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条款而使得他们获取的投资获利最大化。

2,盈余结果“真实性”的相对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财务报告不可能做到与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百分之百的相符。这是因为以下原因:

(1)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拥有自主选择权,企业管理层可以运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账面盈余。使用不同的会计估计、会计方法核算出来的盈余数据必然各不相同,就会造成没有“真实”的盈余数据。理性的企业一般会充分利用这种会计法赋予的权利使其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从而使股东、公司和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样,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就会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而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譬如会计上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很多,如企业原先采用的是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后变更为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方法的变更使得企业每年的折旧费用大幅降低,企业赢利一下子就上去了。这里仅仅变更了一项会计方法企业就比较容易地达到了盈余目标。变更估计是达到所希望的盈余数据的便捷方法之一。不同的折旧方法得出来不同的折旧费用,这说明没有“真实”的折旧费用,只有你认为是合理的折旧费用。因为没有方法能够计量出哪年的折旧费用究竟是多少,所能做的只能是假设一个你认为合理的价值。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真实的数据,因为可以公正准确地测量,但是针对报告盈余却没有真实的数据。不可能说这项允许的会计方法(如历史成本或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给出的是“真实”利润,而允许的其他的方法计算出的就是“错误”的利润,或是不正确的折旧估计。如果能够准确计量真实的盈余数据,就能够直截了当地报告,根本就没有必要制定什么会计准则。

(2)如果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来制作其财务报告,即使该财务报告与实际盈余有出入,这种出入也不会显著大,因为它没有超过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会计准则赋予企业自行判断、选择的项目越多,财务报告与实际盈余的出入可能就越大,这也是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事先已经或应当预料到的。存在盈

余管理的财务报告是相对真实的,但相对真实的财务报告绝不允许盈余欺诈的存在。经过盈余管理的会计信息,虽然难免“信息失真”,但仍不失其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特征。

二、美国和欧盟盈余管理现状

(一)盈余管理在美国上市公司已相当普遍

通过分析来自全球望(Compustat GlobalVantage)2007~2008年全球16514家公司的息税前利润(EBIT)及净收入,发现当EBIT在正负临界点(at zero profit)左右时,公司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来阻止公司的EBIT为负数,但是当发现净收入接近正负临界点时,许多公司要么调整会计方法变小额亏损为小额盈余,要么采取措施如在年底前做一些实际交易使得年底前预计的亏损变为实际盈余。当EBIT在正负零界点左右,EBIT为正的公司数是EBIT为负的1.5倍,而经过会计调整后净收入为小额盈余的公司数一下子就变为小额亏损公司数的3.5倍,也就是说通过盈余管理许多面临亏损的公司都变成赢利了。许多研究发现,在重要的临界值(thresholds)周围都存在类似情形:不报告亏损,不报告比以前年度更小的盈余,不报告比分析师预测结果更糟糕的盈余等等,仅美国7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报告小额盈余的公司数比小额亏损公司数要多得多,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重大疏忽。会计专家最近的研究得出结论:盈余管理在美国上市公司已相当普遍。

(二)欧盟非上市公司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更普遍

在欧盟范围内,可以发现盈余管理在非上市公司中更加普遍,并且在法律执行薄弱的国家,企业表现出更广泛的盈余管理。欧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准则协调化,并于2002年7月作出采纳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决议,要求上市公司自2005年起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但为非上市公司和个别表报提供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选择权。通过研究欧盟非上市公司和上市企业报告盈余的资产质量,就会发现来自13个欧洲国家的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很大差别,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比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更普遍。由此看来,资本市场公开上市交易的信息需求、严格的证券监管和强制性的披露规则限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中要求及时披露富含信息的企业盈余与上市企业较低盈余管理水平相关。另外,严格的税收政策与更多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关,这种情况在非上市公司更加明显,因为非上市公司较少依赖于盈余来表现公司业绩,他们可能会更关注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换句话说,如果非上市公司想通过盈余管理掩盖真实的盈余以减少税收,那么,信息的可靠性就无关紧要了。我们还发现了法律体系不完善和执行不力的国家盈余管理更为显著,欧盟各成员国体制上还存在显著差异。欧盟会计协调化的基石是第四和第七号指令,尽管欧盟修改了会计指令,并把指令内容写入各国法律,但指令在实务中贯彻落实的监控权却属于各成员国,因而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国家指令执行不力,盈余管理更普遍。

三、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盈余管理尽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并且从理论上分析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但是,一提起盈余管理人们总是容易把它与盈余欺诈联系起来。确实,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不少的公司高管滥用盈余管理,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过度包装,以此在股市圈钱、骗取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捐赠等等,并谋取自身高额不当利益,从而损害了盈余管理的声誉,使人们对盈余管理造成误解。

什么样的盈余管理是合乎道德的?什么是盈余欺诈?盈余管理的道德底线在哪?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则性问题。盈余管理一般通过管理过程中的收入平滑来实现,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盈余总量必须与其现金流总和相等,正常的盈余管理是为了使企业经营趋于平稳,企业股票不致于因企业利润的波动而大起大落。虽然企业利润下滑将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其结果损害的不仅仅是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它必然会损害到公司股东、员工、客户、合作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如果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保护公司的利益或给报告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理解公司业绩的途径,并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合乎道德的会计方法,运用会计选择权对账面盈余进行调整,这样的盈余管理应当受到尊重和得到保护。因此,正常的盈余管理,不仅目的是合乎道德的,而且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也必须是合法的。

如果企业管理层通过欺诈手段以达到虚构收入、虚增利润、转移不良资产等目的,使管理层私人收益最大化而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很显然是极不道德的,这不仅违反了契约义务,损害了股东利益,还超出了会计法的允许范围。盈余管理一旦超出了正常合法的范围,结果必然是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在美国滥用盈余管理会被认为是“故意严重歪曲结果”,SEC将会对此进行惩罚。

四、盈余管理的秘密性

正常的盈余管理既然合乎道德,那就应该暴露在阳光下,而不应该处于地下。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盈余管理一般是秘密进行的,公司不会披露盈余管理的真实情况、盈余的实际数量和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等。盈余管理采用地下而非地上行动,一方面是为社会所迫。试想,如果美国一家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公开宣称“我们今年在合理的估计范围内因呆账拨备,因此由亏损100万美元变为盈利200万美元。”毫无疑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会立即强迫他们重新呈报财务报表,即使所有业内人士都认为200万利润是一个公正合理的估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管理层如果如实报告盈余管理情况,特别是在某一时点利润下滑情况,哪怕是公司正常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各方面利益相关者造成误读,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环境下,盈余管理只能秘密进行。

也有一些盈余管理似乎十分公开。新西兰交响乐团(NZSO))对其建筑采用重置价值策略,因为该建筑自买回来后价值就已经下跌,并且,还改变了赞助收入确认的时间,这些改变使其盈余大大缩水。之后这栋建筑又升值了,NZSO又把以前年度递延的收入释放出来,使得赤字又变为盈余,调节的结果就是在中期范围内平滑了盈余(Gaa and Dunmore,2007)。而这期间NZSO所采用的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的变更都已公开披露,没有隐瞒报表使用者。公司管理层考虑的是盈余管理效果,这是作为政策变更的决定性因素。当人们在追求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时,盈余管理过程越公开透明,就越能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就越能防止盈余欺诈。

五、消除盈余管理的非现实性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消除盈余管理是不现实的,因为:(1)公司管理层控制着公司交易及其会计系统;(2)公司有权选择会计政策和采用职业判断;(3)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与盈余挂钩;(4)公司各利益相关者都关心公司盈余;(5)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层作为内部人掌握了大量企业内部信息。美国严厉的SEC监管下都不能消除盈余管理,我们就更不指望通过制定准则和规定来消除盈余管理了。其实公司管理层的个人态度很重要。一项有趣的研究(krlshnan and Parsons 2008)揭示了在管理层妇女占多数的公司盈余管理的概率大大降低。试想,如果支付公司管理层的只是单纯的工资,签订的契约又不是基于盈余数据,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再关心公司盈余,那么,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将大大降低。

事实上盈余管理具有增加信息含量和质量的积极作用,经过盈余管理的报表比未经盈余管理的报表可能更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潜在价值,而且盈余管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所以,消除盈余管理肯定不是资本市场的最好选择。

六、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盈余管理普遍地存在于中外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即使在SEC的严厉监管下,美国企业中也大量存在盈余管理。只要公司管理层的业绩与盈余挂钩,且控制了公司所有交易及会计系统,盈余管理就不可能消除。就正常的盈余管理而言,因其在会计准则、制度、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事,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的规划等手段调节控制企业的盈余,向会计报告使用者传达公司运营平稳的信息,因此,将它与盈余欺诈、舞弊相联系,显然有失公允。至于盈余管理大多秘密进行,这与社会对它的态度有关,如果社会能够正确看待盈余管理,给它一个合理的空间,那么,盈余管理将趋向公开透明,社会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过度非法的盈余管理,盈余欺诈将会大为减少,这将有利于节省社会高昂的监督成本,保护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上一篇:论公允价值应用模式的正确选择 下一篇:行业标准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