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播音主持中如何学会驾驭和培养语感问题

时间:2022-04-21 05:56:00

浅论播音主持中如何学会驾驭和培养语感问题

摘要:语感是一种能力,是把接受、鉴别、储存信息和发出、丰富、驾驭信息全部输入语言感受中的能力。本文就播音主持对语感的驾驭和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感;驾驭;培养

一、对语感的驾驭是播音主持中的一项基本功

(一)关于在有稿播音中语感的再创作

稿子是经过一定酝酿的产物,语词比较准确、精炼、优美。它一般立意较深,层次分明,逻辑性较强。播音员不用充足的时间备稿不行。因为播音员对稿件还缺乏理性认识,匆匆上阵播出,这样的播音会流于肤浅。当然,深刻的认知不一定就产生鲜活生动的言语,深入细致地感受稿件内容,播音员还有必要把理性认识转化到更深一层次的感性认识当中。把其中的文字在头脑中具象化,引感的活跃运动,变成脑海中的各种想象表象,并进一步升华为某种审美意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稿件,否则任何意象优美的文字仍只能停留在纸上。这其中审美意象的产生正是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的关键,产生强烈的语感,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言语表达生动感人。

一般消息报道、新闻专题等缺少形象而以逻辑性见长的体裁,虽然不需要有想象表象的深度参与和审美意象的升华,但要想便于观众理解感受,使自己的言语更加生动,同样不能脱离感性化这一语感过程,同样需要播音员对稿件文字有深刻而具体的形象性感受和作品中的逻辑性感受。逻辑感受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质,即语句、篇章的真正含意;包括思想感情的目的性、具体性,二是语言链条,包括上下衔接、前后呼应的连贯性、流动性。这就要求稿播音必须做到语言本质准确,不含糊其辞;语言链条清晰,不模棱两可。

究竟怎样理解有声语言创作中的“逻辑感受”呢? 播音创作绝不仅仅是理性的,抽象的思索、提炼、概括,同时还融合着创作者所独有的‘情”。可以说,有声语言创作很难区分哪是“情”哪是“理”。稿件文字语言中的“理”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必然需要“感受”在内心起催化作用,进而是以充沛的情感推动表达愿望的产生和行进。2高度抽象的“语言本质” 其价值就容易流失,所以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往往需要分量更重的情感态度来准确体现。播音员需要充分调动其理解力、鉴别力、感受力、创造力,才可能使有声语言表达富有生命力。因为文字语言链条中的并列、转折、递进、对比等具体逻辑关系在写作过程中都受“文气”这种悟性因素的贯通支配,在有声语言表达中的逻辑关系也同样如此。因此,从语感产生的前提这个角度来讲,语感就是“预感”,既有理性认知,又有感性直觉,这种“预感”和直觉可以同艺术创作本质完全相通。并且组合造成的“妙语”和“神会”。播音之所以被称为一种艺术,正是这种直觉与悟性语感所起的作用,否则有声语言的任何“大众化”、“生活化”都无从谈起。

(二)必须在即兴主持中临机把握好语感问题

对于主持人的无稿播音来说,即兴口语的表达离不开想象表象在言语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同样需要有很好的语感,但这种语感和有稿播音所需的语感又有所不同。主持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生活素材,到时才能在瞬间像调出电脑中任何内存信息一样将积累的素材信息灵活地调出。不然的话,就像是对陌生的人讲陌生的故事,与受众的隔阂也就无法打破,使交流活动失败。只有对这些信息耳熟能详,他才能在出口的同时有节奏地把握好语感。

当主持人即兴口语创作时,必须对头脑当中的那些大概传达给观众的概念、数字、事实等经常是抽象、零乱、需要从头脑中寻找已有的、可以对应的结构重新加以贴切而感性的组合整理,才能够生动直观地呈现给观众,主持人需要以恰到好处的言语处理种种情况。可见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在心理层次上对新输入言语信息的结构定位。如果头脑中只有抽象的概念或零乱杂陈的事实,而不具备一个对这些事物瞬间进行分门别类的言语结构,此时此刻,即使他是满腹经纶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观众需要的不是干瘪乏味的定义,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语感,脑子里找不到生动贴切的词句。

在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主持人必须讲究言语敏感度,言语结构完善与否及活跃程度如何,这些都直接影响其言语组织力、言语反应力及言语表现力。敏锐的语感应当成为播音员主持人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近乎直觉的反应,而能够在一瞬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迅速触发想象,组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把所要传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以至于使他不仅能够做到随时下意识地调动想象表象配合理性感受进行思维,不仅能够依照节目的需要随时激活头脑的言语结构,这种言语感受力、表现力还应变得细腻又敏捷,使他又不会陷入细枝末节的描绘之中。怎样才能使言语具备生动形象的语感,这应是每个新闻播音主持人终生努力的目标,下面是笔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二、要驾驭语感,必须从培养语感基础抓起

(一)要常读常新以读为本,从本质上真正把握语言

以读为本,这是培养训练语感的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诵读就是熟读而至于成诵的意思。诵读文章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等语调,是心、眼、口、耳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的学习方法。要方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的含义,只有经过反复诵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只有反复的诵读才能有与作者共同的感悟,产生共鸣。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可见诵读训练对加强语言的音声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等效果尤为明显。

(二)反复仔细琢磨,用心体会其中更深刻的语意

训练语感必须了解语词的意义和情味。语词的感性意义不像它的理性意义那样可以写在字典词典里。然而正是它才联系着使用者具体的内心体验、表象和感情。这里可以“水”为例:如恋爱者说“柔情似水”,寂寞者说“月光如水”,这里的“水”同化学意义上的“水”是毫无关系的,而只有它的具体含义和与恋爱者、寂寞者的联想、想像相关。带有某种色彩和情味的感性意义,这种感性意义,就必须在诵读的基础上多方吟咏,仔细揣摩才能领会。

事实上,从整体上看一篇文章主旨,其精妙之处也都必须详加揣摩,方能领略。

(三)展开联想想像,广泛感受语境

我们知道,联想和想像,是思维的“桥梁”,只要有了这样的“桥梁”,思路便可畅通无阻,思维便可左右逢源;同时联想和想像还是思维的“翅膀”,有了这样的“翅膀”,便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总之,训练联想和想像能力,是从较高层次上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渠道。正是由于联想和想像,《红楼梦》中的香菱才会读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诗情画意。同时还必须看到听和说有时也须适当借助联想和想像,每当我们在读的《沁园春・长沙》时,我们就可以展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到《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的壮阔场面;联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从而达到对一代伟人壮志雄心的钦佩和赞美,心中也油然而生雄心壮志。可见想像更是让我们的思想在驰骋,让我们在想像的思想中陶冶美的感受。

(四)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熟悉生活的过程中创造语感

任何联想和想像不能凭空出现,它必须以人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触景才能生情,浮想连翩。世事洞明,学问才能融会贯通,人情练达,文章才能晓畅透彻。读了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会很想到橘子洲头去看看;读了《苏州园林》会很想去苏州体验一下建筑之美;读了《荷塘月色》会很想目睹清华园的美艳。这就是对体验生活的欲望。所以我们要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那也就是创造语感的机会,创造美的机会。因此,训练和培养语感还必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当这一切都是真的体验过后,我们会对作者与作品产生共鸣。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山川,更爱我们的悠久历史文化。这就是语感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这样,联想和想像才会有凭藉力,阅读和写作时才会产生顿悟和触发。

语感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素养,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外在水平所在。学习、运用祖国文字离不开语感的训练,做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就更少不了这方面的训练,切实提高我们播音主持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感素质培养的要义所在。

上一篇:论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下一篇:美术教学中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