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数学例题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21 02:11:11

从一道数学例题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要致力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质疑,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形成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以现行小学数学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讲解为例,谈谈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进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例题: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有多少棵?

首先,我让学生审题后,问:这个例题与前几道例题有什么不同?

生:前几道题都是求一个未知量,这道题是求两个未知量。

师:对,前几道题都是求一个未知量,这道题是求两个未知量。求一个未知量一般问什么,就设什么。这道题求两个未知量,需要怎样设未知数呢?如果设梨树有X棵,桃树也有X棵,行吗?为什么?有的学生答“行”,较好的学生答“不行”,但都说不出道理。

师:这道题中已经指出桃树、梨树的棵数不相等,在同一道题里,不能用同一个字母表示两个不等的数量。那么,究竟怎样设未知数呢?(多数学生都难住了)个别较好学生思考后答、设梨树是X棵,桃树则是2X棵,因为题中明确提出桃树是梨树的2倍。

师:好,能否设桃树X棵,哪种设法要好些?

生:能,设桃树棵数X棵,梨树则是0.5X棵。设梨树是X棵要好些,可以避免出现小数,计算时要简便些。

师:(边归纳边问)以上我们讨论了这样设未知数的问题,上述两种未知数的方法都是根据题中的第几个条件?

生:都是根据题中的第二个条件设的。

师:说得对,设未知数的方法都是根据题中的第二个条件。设未知数的问题解决了,怎样列方程呢?少数学生能列出,X+2X=120,X+0.5X=120,

师:这是根据什么条件列的方程?

生:根据题中第一个条件列的方程。

师小结:题中有两个条件,一个用来设未知数,另一个用来列方程,可见两个条件各有各的用途。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一般学生都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如果大家没有问题了,我提个问题,(一般学生感到意外,精神立即集中起来。)能否利用题中第一个条件设未知数呢?多数学生思考后活跃地答:能。设梨树X棵,桃树则是(120-X)棵。

师:那么怎样列方程呢?少数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出:X+(120-X)=120,(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个方程是对的。)于是我让学生解决这个方程,120=120。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求不出梨树和桃树的棵数呢?

不少学生找不出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个别学生动脑后答:这是因为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是用的同一个条件造成的。

师:说得对。这就是我们在列方程中需要特别防止的错误。怎样列才对呢?

生列出:2x=120-x(或120-x=2x)

师:很好,如果现在仍用第一个条件设未知数,设桃树是x棵,表示梨树的式子是什么,怎样列方程?

生:设桃树是x棵,梨树则是(120-x棵,得出方程x=(120-x) X2

类似这样的例题,如果只让学生预习,学生也能肤浅的了解,但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过上述启发诱导,层层深入,反复推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技能,尝试了一题多解的各种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以及独创性,从而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课后,许多学生反映:没想到这个例题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们开阔了眼界,想到解决问题,需要质疑分析,才能充分地、多渠道地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把思维语言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飞跃发展,不断完善他们的认识结构。

上一篇:知恩 感恩 下一篇:主变保护误动作事故的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