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堂驱动技术实例

时间:2022-04-21 01:20:10

专业课堂驱动技术实例

摘 要 课堂教学,除了关注教学方法外,尚应关注课堂互动设计与研究,开展有效课堂互动,需要精湛的驱动技术来支撑。通过剖析一堂专业课互动情境案例设计,展示行为、情境、问题、竞技与愿景等课堂驱动法的成功运用,揭示课堂驱动技术基本特征是互动双方交流沟通,悟由感生,身随心动,提出课堂驱动技术至高境界是课堂灵动技术。

关键词 课堂互动 驱动技术 灵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1

On Examples of Professional Classroom Driven Technology

HUA Guoxi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Zhejiang 322100)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re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classroom intera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to carry out effective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need to support sophisticated drive technology. By analyzing case scenarios together Courses interactive design, display behavior, situations, problems with vision, such as the successful use of competitive driving law classroom, classroom drive technology to revea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exchanges, realize by induced, body move with heart, put classroom driven technology excellence is smart classroom technology.

Key words classroom interaction; driven technology; smart technology

何谓课堂驱动技术?以机械表做个比喻,机械表中有三个联动兄弟:时针、分针与秒针,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作秒针运动,跑得快,学生作时针运动,跑得慢,课堂驱动力就弱;反之,课堂驱动力就强。所以,课堂驱动技术是教师由主体转向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一门授课艺术。

都说美国课堂互动性好,既开放,又创新,原因是美国教师十分重视课堂互动设计。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运用,也需要老师进一步提升课堂驱动技术,在台下精心设计课堂互动情境,在台上才能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 课堂驱动技术实例运用

如何设计互动情境,形成课堂有效驱动力?笔者结合一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任务布置、课堂导入、原理探究、项目实施与拓展训练等教学环节,设计并运用了行为、情境、问题、竞技与愿景等驱动技术,试述如下:

1.1 任务布置-行为驱动法

任务布置环节,在课题设计上采用行为导向理念,将课题《机构运动简图》命名为《绘制汽车发动机机构运动简图》。如果按“机构运动简图”命名,顿觉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在前边加上“汽车发动机”就有实物指向,是一个工程项目案例,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再加上“绘制”一词,富有动感,学生会事先准备绘图仪器,作好探究准备。

课题情境设计,运用了行为驱动技术,精心设计教学项目,课题富有实感、质感与动感,体现价值目标,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习欲望。

1.2 课堂导入-情境驱动法

课堂导入环节,展示一幅大尺度“奔驰”轿车发动机舱画面,以故事引出话题:暑假的某一天,老师接到林同事电话,说爱车启动不了,老师来到现场,看到七、八位同事围着一辆奔驰。问题出在这辆“奔驰”只外露一个蓄电池电极端子,因此不知如何搭接充电。老师首先通过试火方式确认露在外面的是正极端子,再用一根正极搭接线将其跟一辆正常轿车正极与正极相连,负极搭接线负极与车身相连,启动一下就着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师懂得现代汽车电气都是负极搭铁,实行单线制,因此,汽车架子就是公共负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只要懂得原理,解决问题就简单了。这个故事引起学生高度关注,既学到了汽车日常维护一个小窍门,又觉得“原理”是多么重要!

渐入佳境,PPT展示若干动感十足的发动机工作画面,有直立布置的、水平布置的、有“V”形布置的、也有星形布置的,指出是“同素异构”现象,其机构元素与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找到其共性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运动模型”。同时煽情指出由于不懂得原理,一些修理工只能维修单一类型汽车,有的只会修国产汽车,不会修进口车,有的只会修传统车,不会修电控汽车,因此在工作中常常遭遇困境,进一步说明工作原理在工作实际中是多么不可或缺!

课堂导入,采用情境驱动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和工作情境,基于“学习动力源于环境”理论,用故事交流人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潜移默化,激感,跃跃欲试,进入后续探究。

1.3 原理探究-问题驱动法

原理探究环节是关键环节,注重阅读与问题情境的创设。

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阅读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阅读,问题往往是肤浅的,更谈不上有深度的互动交流!

老师首先布置一项小任务:绘制凸轮机构运动简图。课内提供立体化阅读素材,包含概念定义、线条符号、机构模型、绘制步骤与参考答案等。

然后组织阅读、问答与辩论,采用“问答激励加分机制”,即鼓励学生运用“生-师-物”互动组合方式,主动叫阵(+1),主动应战(+1);回答对路(+1),回答满意(+2):难住同学(+1),难住老师(+2);巧问巧答(+2),激烈辩论(+2),鼓励大家“跳一跳, 吃桃子”!

原理探究,采用问题驱动技术,基于“问答即学问”理念,从简单案例入手,组织阅读,运用问答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体验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乐趣,形成生动的互动场面。

1.4 项目实施-竞技驱动法

项目实施环节,创设课堂竞技与辩论情境,并展示学生代表作品,推评“技能之星”活动,推行自评互判,达到自我认识、反馈调节、共同提高的目的。

具体实施中,老师发现学生提交作品时有些忐忑不安。由于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理解不同,作品自然呈现不同景象,充满个性,老师情不自禁地蹦出一句:“原生态的”!即刻消除了同学们的种种顾虑,也激励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打通了师生间的沟通渠道。因为富有个性与创意的作品,是同学们用脑、用心、用手精心创作的,老师一定要保护好这份创作热情!

项目实施,采用竞技驱动技术,基于“自我实现”需要,参与竞争,鼓励创新,展现学生风采与魅力,实现自评互判,从中体验过程,感受快乐,争取成功,达到课堂互动理想境界:互动人人,人人互动!

1.5 拓展训练-愿景驱动法

拓展训练环节,创设“机构运动简图”应用情境,展示本案例在探究发动机构造原理、受力分析、运动自由度、设计、制造与维护等方面所发挥一些独特作用,进而将“机构运动简图”喻为“机械中的电路图”,让学生深刻明白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激励大家持续开展实用案例探究活动。

拓展训练,采用愿景驱动技术,运用“目标激发动力”理念,建立“心中意向,脑中景象”,形成积极价值取向,促进持久学习,向广度、深度与跨度进发,将互动进行到底!

2 课堂驱动技术

课堂除了采用“行为、情境、问题、竞技与愿景”驱动技术外,日常还经常采用 “信息、实景、环境、预设与情趣”等驱动技术,实践证明,他们在相应教学环节互动中往往会收到意外效果,起到独特作用。

究其原因,是教师通过有效沟通方式跟学生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与信任,有效驱动学生用脑、用心、用手、用眼学习。这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有效沟通,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互动,这也成为课堂驱动技术的共同特征。

3 课堂灵动技术

课堂互动并不像简单的机械传动,不像齿轮传动那么简单而机械,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沟通交往。机械零件之间的传动是“驱动”,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交往是“灵动”!因此,课堂驱动技术的理想境界是课堂灵动技术。

日常上课在愚钝与机敏之间往往只有一念之差,全心关注教学内容我们就愚钝了,全力关注与关爱学生我们就机灵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灵动技术犹如山之仙,水中龙;树上花,画中人,缺少了,课堂就缺少生机与活力。因此,课堂灵动技术是课堂驱动技术至高境界。

课堂灵动技术体现高效性与艺术性,能充分调动情感,激发心智,顺利实现教师由主体转主导、学生由被动转主动的身份转变。

4 结束语

在我国职业技术教学中,注重行为导向课程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固然重要,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尚需注重课堂“驱动”技术的研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进一步提升课堂“灵动”技术。

参考文献

[1] 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2] 孙芙蓉.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3]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美)加里・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7.

[6] (德)特尔哈特著.建构主义与教学[J].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 华国新,胡晶地.课堂教学“三维”评价体系创设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2014.10.

上一篇:认知行为疗法对职业院校学生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