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20 07:03:48

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学习物理是教好中学物理的一个方面,研究物理问题是开展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中,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以避免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如在进行“热机工作原理”内容教学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热机的主要机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吸气冲程中燃料混合物为什么能吸进气缸?压缩冲程中能量怎样转化?什么时候点燃燃料?在做功冲程将废气排出气缸,废气会带走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时,不但容易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自行归纳。在阅读课本时我要求基本知识重点读,对于基本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读,对其中重点知识要深入领会、准确理解,注意关键字词特定的科学含义;难点内容反复读,要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其内涵和外延,顾及上下文,切忌顾此失彼,断章取义;易混概念对比读,使之清晰,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本质;文中插图认真读,插图以简明直观的语言,创设了科学的情景,内涵丰富,切不可轻易放过。通过阅读课本,学完一章的内容后,如果不做一次小结,则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是零乱的,缺乏系统性,我们必须对全章知识内容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总结归纳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由厚到薄”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的过程。随着学习物理知识增多,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归纳、不断反思的习惯,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分门别类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里,以便应用自如。

二、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从初二年级开始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化,而物理的学习刚好从初二年级开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加强。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先按物理过程的发展顺序进行分析。从物理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每一步的变化都要逐个地分析,寻找每个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再从因果关系分析物理过程,经常问一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结果实施如何”。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分析方法,并在解题中逐步地教会学生运用,使学生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观察方法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全面观察、对比观察、重点观察、顺序观察等,每种观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侧重之处。课堂实验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补充,教师要充分领会各种观察方法的要点,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1.全面观察,启发思维。

能够对物理现象和实验进行全面观察,是培养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的重要方法,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全面观察到的现象是多方面的,让学生尽可能地全面提出来:(1)酒精灯被点燃了;(2)石棉网被烧红;(3)沸腾前烧杯中有小气泡;(4)水在加热时流动;(5)水面看见了“白气”;(6)温度计的液柱上升;(7)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8)气泡在水面破裂;(9)水沸腾后温度不变;(10)停止加热,水立即停止沸腾现象。(5)(6)(7)(8)(9)(10)对于沸腾知识的学习是必须观察的,但对于观察到的其他现象也不可忽略,课堂上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今后有关物理知识的学习作一铺垫,留下悬念。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景下,对一些现象尽可能地全面观察,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呈现给学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直观的活生生的物理情景,诱导学生进入物理境界,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通过全面观察,在头脑中形成全面清晰的印象,达到学习的需要,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积累尽可能多的物理现象,为学习打下基础。

2.重点观察,明确目的。

一个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现象是多方面的,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常也是非常复杂的,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地观察,才能深入、有效,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目的,积极应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重点观察就是要强化有意识的“注意”,以消除无意识“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

四、良好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初学物理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很注意对物理现象及规律的理解,但在解题时却往往只注重于对例题的模仿,甚至套用公式,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训练,基本掌握了解决物理问题的简单方法,但往往又出现了一种迷茫现象,感到物理问题形形、浩如烟海,考场上对于某些题目无从下手,或转了很大弯子解出来,却费时费力,而考场下经同学提示或老师讲评,又顿感如此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方法,怎么没想到。通过亲身体验和教学研究,我发现要解决此现象问题,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上还要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如下:(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抓住关键词句。全面准确理解题意,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审出出题的考察核心目标,不要把面前的题和过去做过的题混淆,注意它的细微变化;(2)培养画出示意图的习惯,用形象思维帮助抽象思维,准确选择研究对象、选择参考系,准确进行受力分析,对物理状态、过程分析要画出示意图,不要凭主观臆想去解决物理问题;(3)培养解题规范表达的习惯,平时学生规范化较差,必要文字没有说明,物理量符号的书写任意,这会导致学生物理知识表达能力下降,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肤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碰到新的题型不会灵活处理和解决,更重要的是造成高考不该失的分数失分;(4)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平时学习中,不太复杂的计算不要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要养成用笔算的心算习惯,形成一定的运算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敏捷性;(5)养成对错题的整理习惯,错题是自己知识点掌握不牢,概念、规律理解不深和其他能力欠缺的集中表现,所以错题的整理是对自己知识不足的弥补,也是强化理解的一种高效途径。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情感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