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交通职院在校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时间:2022-04-20 09:30:15

贵州交通职院在校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提要学生就业率是衡量学院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对在校学生“就业观”的了解有助于各相关部门制定恰当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在校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2007年8月20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院校。自此,全面拉开了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序幕。

一、调查样本介绍

本次问卷在全院范围内共发出问卷1,03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981份,有效率为95%。调查对象为本院的五个系部,其中管理工程系427份,路桥工程系140份、汽车工程系198份、建筑工程系78份、信息工程系138份。

二、问卷调查分析

(一)学生就业压力大。“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毕业即失业”的种种负面报道等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陡增。本次调查显示,觉得就业压力“很大”的学生达到653位,占总调查人数的67%,觉得压力“一般”的有297位,占30%,只有3%的学生觉得目前“还没什么就业压力”。

(二)专业的兴趣感和认同感还有待提高

1、一部分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问及“是否对所学的专业感兴趣”,只有402位学生选择“感兴趣”,其余389位学生觉得“一般”,甚至有190位学生觉得“不感兴趣”。

2、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评价总体“一般”。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评价认为“一般”的占到62%,剩下有27%称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只有11%的学生表现“很悲观”。

(三)学生不确定以后工作会不会“专业对口”。在探讨“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时,有30%的学生肯定回答“会”,另有15%的学生回答“不会”,而更多的55%的学生则选择“看情况再定”。但在问及“毕业后找工作时您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时,73%的学生强调“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另有27%的学生表示就业要坚持自己的本专业,强调“专业对口”。

(四)对“预就业”与“有业不就”现象有理性的思考。对于“您认为对学生实行‘预就业(毕业前就业)’合适吗?”的回答,认为“合适”的最多,占到60%,选择“一般”的有21%,而认为“不合适”的达到19%。“预就业”是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一种创新,“预就业”模式能为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提供新的平台,同时也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五)过半学生未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针对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说职业规划具有灯塔、航标等设施的照亮和引导作用,一点都不过分。

(六)学生对学校的就业宣传反映良好。为促进学生顺利且高质量的就业,学院各部门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就业宣传。对于招生就业处组织的各种就业讲座,即使告诉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仍有85%的学生肯定自己会参加,并认真学习。

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是跟学生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群体。如果这部分群体能够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引导,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加强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学生对于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的就业知识引导频率的看法略有不同。(表1)问题:您认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是否在日常管理与教学中进行了就业引导。从表1中可见,作为教育者的辅导员(班主任)或专业教师均在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就业宣传与引导,但是学生对此的反映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七)就业比深造更重要。随着社会各媒介对大学扩招后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新特征的宣传,学生的就业观也渐趋理性。固然还有26%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继续读本科深造”,但是其余74%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比深造更重要。

(八)超过一半人强调职业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启明灯,首次就业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也是一种幸福。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回答“毕业后不管社会的人才需求如何,都会始终强调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来择业”的问题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回答“会”。

(九)就业信息来源与就业途径。信息是成功的载体。根据调查,目前30%的学生主要从“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得到就业信息,14%的学生主要从“省内各大人才市场”获得信息,28%的学生从“报纸电视等媒体”得到,另有28%的学生从“其他”渠道得到信息。

(十)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在职业道德是否重要的提问中,8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14%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要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十一)求稳心态依然存在。首选的就业单位调查中,“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仍是大家追捧的职业,占到46%;国有企业其次,占28%;民营企业占15%;自主创业的占到11%。

三、总结

本次随机问卷调查共耗时两个月,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在承受就业压力的前提下,总体上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能够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实际而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对“预就业”与“有业不就”等现象有理性的思考。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就业观”的培养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超过一半的学生未进行职业规划,专业的兴趣感和认同感还有待提高,求稳心态依然存在等。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下一篇:完善我国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