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袭来 准备过冬

时间:2022-04-20 09:23:38

封面题目:中小企业过冬良策

2008年以来,国内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冬天”降临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经济形势的一致判断。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中小企业正站在十字路口,1998年到2008年“中国制造”的“黄金10年”已经结束。而在“冬天”的寒风之下,中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更被认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寒冬降临,人类穿上保暖的衣服御寒,动物则可以使出自家法宝安然度过寒冬,比如:换毛、冬眠等等。由此可见,在自然界,动物过冬从来就不是一道难题。可是当企业遭遇到“冬天”时,却是令很多企业决策者战战兢兢,甚至无计可施。

从8月开始,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补血”政策和措施。不过,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走出困境不能一味地靠外力帮扶,还须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当一只饿虎追在一群人后面时,最好的自保办法是什么?也许你跑不了第一,但要永远比最后一名跑得快。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要改变依赖环境和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中小企业要想突围,应该首先找到战略的制高点,用高瞻远瞩的视野审视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任何决策者都不愿自己的企业成为“冬天”的牺牲者,但是经济“冬天”的残酷无情,决定了最后的胜者或“剩者”都只能是少数。中小企业的优势是经营灵活,“船小好调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企业可以立足国内市场;制造业出口受到影响,就大力开拓国内服务业。“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肩负着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的困扰,但这绝不是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相较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艰难,中小企业并不缺乏挺过去的能力。

去年以来,大批制造型中小企业正在遭遇包括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提高、海外市场萎缩、从紧货币政策带来融资困难等“内外交困”的生存危机。中小企业似乎笼罩在一片悲歌之中。

“倒闭潮”汹涌而至

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镇,聚集着2000多家中小企业,主要经营玩具、纸制品、电子产品等。他们的身上几乎都贴着相同的标签: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向型企业。

今年46岁的林水根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千人规模的玩具厂,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从香港来大陆投资办厂,那时,他还只是香港一家制造企业的工人,如今已拥有不下10亿元的资产。

“生意是越来越难做啦。”这一句话在当地几乎已经成了生意场中口头禅,林水根说:“现在工人这么贵,原材料也在涨、汽油也在涨。人民币不停地升值,我们做出口生意的,算下来平白无故亏了10%。按照现在的成本,我今年的报价要比去年提高最少30%才有得做,还算不上赚钱,只是维持工人的工资。大家都在问:‘这样的情况下,生意还怎么做?’”

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摆在林水根眼前的难题与其他人并没有多少出入。国外厂商开始把订单转移到要价更便宜的越南、印度等地,中国的出口企业只有减少接单,然后是不断地裁人、半停产,甚至倒闭。

“说实在的,我现在把厂子关了,我的财产够我全家吃几辈子了。但是,企业办了20多年,这些老员工一直跟着我,他们以后怎么办?企业不是说关就关的,但是,现在形势不好,你让我继续拿钱往里面投,我也不愿意,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走一步看一步”,这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主最真实的心态写照,而“看”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大量地裁员。从今年上半年起,许多企业的人数都在大量缩水,大部分企业今年9月份的用工人数还不到去年的一半左右,而且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裁员比例越高。

位于该镇的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是一家从事劳务租赁的企业,由于与之合作的企业大量裁员,使得从今年春节后至8月中旬,该公司最高峰时有大约2000人闲赋在家,企业为支付工人每日40元的保底费就亏损约800万元。

不仅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面临着困境。半个月前,温州人何志明把苦心经营5年的制鞋企业关停了,厂房已经转让,此时他“暂时失业”,在家“休养”。

何志明经营的鞋企规模不大,高峰时有员工110多人,一年产值800万元。何告诉记者,这两年制鞋所需的几十种原材料都在不断涨价,而成品鞋价格却涨不上去,生产一双鞋的利润只有1元左右,工厂运营只能基本持平,无奈之下只有把企业关停。

在“中国鞋都”温州,制鞋企业无疑正经历着一场“寒冬”。温州鞋革协会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温州鞋企从2003年的5000多家,如今已锐减至2600余家,短短5年关停数量近一半之巨。

像何志明关停企业的事情,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波及的行业也不仅仅是制鞋业,服装、打火机、眼镜、锁具等众多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关停现象同样堪忧。

去年以来,大批制造型中小企业正在遭遇包括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提高、海外市场萎缩、从紧货币政策带来融资困难等“内外交困”的生存危机。经济“拐点论”和“危机论”一时甚嚣尘上。中小企业似乎笼罩在一片悲歌之中。

不断地有大量数据被抛出,以证明情况的不容乐观: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1/1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减少15%。据初步统计,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在浙江,根据央视经济半小时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温州中小企业因成本上涨倒闭或半停产,温台地区已经倒闭了几万家企业;在广东,2007年底该地区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上海、江苏等地皆面临着相似的难题……

虽然,业界的很多人都表示,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情况确实是“今非昔比”,但是否可以用“严重”来称之,却是莫衷一是。浙江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选择用“发展的平台期”这样更温和的说辞来取代媒体口中的“倒闭潮”。

尽管按官方说法,企业倒闭并非传言那么严重,但这种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2008年年初开始,浙江一些知名企业的老总或出走或自杀就是一个佐证。飞跃集团资金链断裂,金乌集团老总出走国外,东方万博集团倒闭,南望集团老总消失,旭莱服饰公司创始人一家失踪,云光泵阀制造公司创办人朱吉光服毒自尽,一新制药公司掌门人郑亚津自缢身亡。这一连串的企业变故,也为浙商耀眼的光环蒙上了一层阴影。

单是温州,温州市经贸委7月初曾对该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15521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当地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达1259家,占调查总数的8.1%,比一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

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成本上涨利润大幅下挫

肖飞是青岛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从国有外贸公司出来干外贸生意,目前公司出口额已经达到了300多万美元。现在,资金的短缺成为肖飞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他告诉记者,他把自己的房子等所有能抵押的东西都抵押给了银行,因为没有抵押物,他基本无法从银行贷到款。而这个时候正是他需要资金的时候:“最近一段时间,从我们企业看,应该说有所好转,刚刚可以持平。”肖飞说。

这种好转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强行给客户涨价之后,国内的一些原材料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企业利润空间增加了;二是在经过半年多时间,客户的存货也基本消耗差不多了,现在客户需求也上来了。

虽然有好转,但却没有根本转变。“应该说,目前正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时候,打个比方,就像股市,在股市探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应该投钱了,但大家的钱都已经被套,没有多余钱投资。我们也正好处在这样的情况,本来可以加大投入赚钱,但已经没钱了。”肖飞对目前的状况感到非常无奈。

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因为之前签订的合同原因,他需要一笔资金,但他没有抵押物,无法在银行得到贷款。最终,他在某银行行长的介绍下,从私人那里借到了钱,而这个钱的利息为月息6%,年息60%。

“没有办法,我也只能借,不然依据合同,损失可能更大。即使这样,也多亏行长的帮忙,因为我与这家银行有业务往来,有信誉,人家才借给我。”肖飞说。

造成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外贸政策和环境发生的种种变化,蚕食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这些因素就是被人们称为“三率两价”的汇率、利率、退税率、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

肖飞以人工成本为例,给记者算了一下“三率两价”带来的成本上升账。他说,前两年工人工资一般1000元/月多点,不超过1200元,而现在不能低于1500元,否则就招不到人,仅这块就将增加企业20%的成本。

肖飞表示,人民币升值,退税率降低,这使得40-50%的企业承受不了,而原材料上涨,煤电水价格的上涨,再加上工人工资的涨价,又增加了许多企业的成本,这些又将导致30-40%的企业停产或倒闭,剩下的就是像他这样硬挺的。

“‘三率两价’至少会带来成本上升50%以上,哪个行业,哪个企业能承担成本上升50%,不倒闭就是硬撑,像我这样的,把几年积蓄都投进去了,还不够。”肖飞说。

这种成本上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肖飞告诉记者,原来销售好的时候,原料生产厂家还可以赊账放货,但现在都困难了,采购都要用现钱,而与此同时,国外客户要见到提货单之后才能付款,最少需要10天以上,这进一步加大了出口商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造成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

随之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不敢主动出击,不敢接订单。肖飞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公司没有参加一个展销会。肖飞估算,从消极因素看,至少推掉了50%的订单。

融资困难阻碍企业发展

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几无例外――资金链出现危机。

2003年开始的“紧缩政策”,到今年是第6年。特别是去年以来,央行加大了货币调控力度,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叠加下,持续的紧缩使得国内银行资金流动性大减。此外,国内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更大,众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

融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今年犹甚。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位浙江企业家告诉记者,甚至有企业在接到大额定单的情况下,向银行申请贷款也未能如愿,只得放弃定单。

温州一位熟知金融界的人士用一个形象的说法说明贷款难问题:“3年前,银行经理为了把钱贷出去,经常请企业主吃饭。而这两年的情况是,企业主到处请银行信贷经理吃饭、乃至求情,但最终也贷不出钱。”

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浙江,资金出现紧张的企业,进而转向民间借贷。温州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普遍的资金紧张,甚至抬高了民间借贷的利率。以前民间借贷的利息不过8厘到1分,略高于银行的利率,而如今已经上升到5分左右,高的甚至可以达到8分甚至1角以上,而这样的水平已经是银行利率的10倍以上。

义乌的情况更甚,“高利贷”盛行。一位记者转述一位高利贷放贷人的话,义乌的高利贷月利最低行情在6分,基本维持在8-9分。一些大企业通过中间人放出的高利贷保持在1角左右。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温州确实有6000亿元的财力,但广大中小企业却为缺乏发展资金而苦恼。据他估计,目前温州民间金融的流动规模已经达到600亿元。但是,由于温州企业众多,资金的需求量缺口依然庞大。

资金的匮乏使不少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不借钱等死,借钱是找死。”不止一位企业主对记者说。

币值上升营业利润减少

今年1月至7月,广东省玩具出口额同比仅增长4.8%,增幅同比大幅回落39个百分点,广东省玩具业增长后续乏力彰显无遗。而同期,一年之间,有高达77.8%的广东玩具企业退出了出口市场。

事实上,玩具业只是珠三角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经历外贸“寒冬”的一个缩影,产业的转型升级、优胜劣汰在这一轮洗牌中悄然进行。

近期广东玩具业的发展态势是,出口总额继续增长,出口企业却减少了近八成,玩具出口企业的规模则日趋大型化……退出市场的则主要是一些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玩具企业。数据显示,退出市场的3618家企业,在2007年1月至7月期间出口总额为2.2亿美元,仅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8%。

对于上述的一些现象,一些业内人士显得十分冷静,似乎一切早已都在预料之中。河源市联弘玩具礼品制品厂总经理陈勇昌认为,出口增幅大幅回落和整个国际市场需求萎靡有关,同时,由于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广东省玩具价格也有所上涨,一些国外订单因此转移到其他报价更为便宜的地方,而很多利润被不断压缩后,不少玩具企业经营难以持续只能停产,广东出口增幅放缓自在情理之中。

陈勇昌认为,近八成的玩具出口企业被淘汰出局,这是一个经过行业洗牌,市场自然净化的过程;在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本来应对能力就比较弱,加之国家的紧缩性政策,企业融资更为艰难。一方面没有利润,一方面资金也周转不过来,因此停产关门也就在所难免。相对而言,大型玩具出口企业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广东玩具出口企业的现状,是对目前大经济环境的正常反应。

事实上,广东省玩具业所遭遇的困局并非该产业特有的现象,玩具产业只是珠三角正在经历的外贸困境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象。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各个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鞋类箱包等一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都正在经历着相似的发展难题,其中有些产业甚至已经出现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的局面。

在出口受挫的背后,是出口企业受到“两面夹击”的困扰: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但出口售价却未能对应提高。深究其原因则是,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模式,决定了广东省一些出口企业生存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只能高度依附和受制于客户。

加工贸易占据广东出口贸易大半壁江山是一个让人更加无奈的现实。据海关提供的数据,今年1月至7月,广东玩具出口中加工贸易依然占据玩具出口总值的70%。从广东整个外贸出口来看,今年上半年加工贸易一如既往占广东省出口总值的65.6%。

业内人士分析,在加工贸易中,产品的附加值小,出口企业只能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利润微薄,加之议价能力极其有限,在各种成本不断提高的影响下,出口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并不是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国家总理曾经说过,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对于他的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触。

不过,虽然肩负着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的困扰,更多的企业相信,“这绝不是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相较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艰难,他们并不缺乏挺过去的能力。关键是,未来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是否会给他们希望和信心。

来自河南的一名普通农民张占科,20多年前到东莞从事五金材料收购,积累了不少家底。几年前,他收购了一个厂子成立了昊阳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虽然眼下生意不好做,但是张占科并不以为意:“我的企业不大,受了点损失也是轻伤,还是可以扛着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企业几十人的规模而言,一个月各项开支大约有20多万元,一年下来也不过200多万元,如果明年形势能够好转,这些亏损是能够弥补回来的。现在这么多企业倒闭,但是国外企业有很多订单还是必须交给中国企业做,只要熬过这个阶段,以后的生意可能就会更好做一些。

张占科留意到,现在媒体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从国家层面看,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继国务院总理赴江苏、上海,国家副主席赴广东,国务院副总理赴山东等地展开调研之后,国务院有关领导也现身温州市的康奈、正泰、华峰、瑞立集团等民营企业。这些举动让很多中小企业主们感受到了希望。

“但是,这也意味着另一种危机,如果在年底时他们不能看到有何政策利好的消息传出,那么届时必将出现一个企业倒闭的高峰。”一位小企业主对记者说。

政策暖风频吹

尽管浙江官方对“危机说”避而不谈,但陆续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却耐人寻味。

8月的一天,浙江海盐一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在前一天还全额收取的检测费用,突然就接到通知即日起对本地企业的检测费用减半收取。

这源于海盐县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该通知说,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海盐县将对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服务性收费一律减半收取。

8月29日,浙江一印刷企业的左姓老板打开电子邮件,发现阿里巴巴网站服务专员发给他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称“浙江省政府为帮助企业度难关,对从现在起加入诚信通的企业,有现金等一系列补助”。这源于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财政厅的一个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在义乌,一银行推出了“商位质押贷款”业务,就是说即使是租来的摊位也可抵押贷款。

最让公众关注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浙江省全面试水”,这被视为“民间信贷开闸”。

此外,财政部表示,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据计算,这比去年提高了20.3%。当前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已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在减免税赋方面,今年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后,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税率缴企业所得税,这比标准税率低5个百分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分别由纳税人月销售额600-2000元和200-800元,提高到1000-5000元,减轻了中小企业税赋。

8月以后,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补血”政策和措施。现在贷款规模已经扩大,原来是从紧,现在银根已经松动,中央银行增加信贷5%,地方银行增加10%,国家对民间金融已经承认合法性。“温州模式”研究专家周德文认为,这说明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在给企业打气,鼓励其健康发展。

对于今后的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周德文预计,从明年上半年开始,整个经济会慢慢复苏,但经济发展的运行是有惯性的,完全复苏会有个过程。中国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紧日子”还会持续好几年,可能是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但会逐步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通过宏观调控已经在重新洗牌和调整,国家会出台一些拉动消费的措施,明年在投资领域也会适当放宽,不会像现在这样严格地管制。

上一篇:盯准汇率 保证利润 下一篇:融资渠道 八仙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