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拓本鉴别

时间:2022-04-20 08:50:11

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汉画拓本的收藏价值越来越得到藏家的认知。近年一些汉画拓本藏品,不但吸引了海内外收藏家的视线,而且汉画拓本的收藏和研究更为人们重视了。

汉画像石又称“石刻画”或“汉画”,是以石为地,用刀的绘画艺术。其构图和线条接近绘画,但又是浮雕、高浮雕乃至透雕。用于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等作装饰。汉画像石起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汉画像石兴盛于汉,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关系。就题材内容看,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舞乐、战争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等,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块面的阳刻,以及线条凹进的阴刻两大类。许多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运用上,古拙浑朴、生动道劲,对后来民族艺术传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画拓本,就是将汉画像石上的汉画图像及汉画像石本身造型拓印在宣纸上。汉画拓本根据被拓物象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态,分别采用不同的拓印手法来丰富表现技能,从而产生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因此,汉画拓本绝非被拓物象简单、平淡的复制品。汉画拓本收藏及范围很广,其中既有历史、金石、考古、鉴别等这类理论性、学术性很强的问题;汉画拓本种类、传拓方法、辨伪妙方这类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探讨。

汉画拓本是绘画、镌刻、拓印等三种工艺的结晶。看其图形的好坏;看其镌刻技术的高低;看拓印是否清晰,这些环节都决定了汉画拓本的品质。

一是原汉画拓本:现今市面上汉画精品都有翻刻,许多翻刻摹印失真,刻工粗劣,很难讲艺术价值,价格相应也极为低廉,藏者不能不辨。当然,有的汉画拓本在原石一经问世即有翻刻,而不是原石毁损后才有复制。二是初汉画拓本:即汉画拓本新刻后的拓本。初拓本一般比较清晰,石面无花斑,字迹无漫漶,神气十足。随着年代推移,原汉画石或风化或水浸,往往使汉画迹遭受驳蚀,尤其是受到不断的椎拓,画面渐渐光圆,汉画神采必然黯淡。三是精汉画拓本:汉画拓本依照拓法和材料的不同,一般分为“乌金拓”、“朱砂拓”几种,但是,它们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倒是各式均有优劣之别。所谓精拓,一般应符合两个基本要求,拓纸精,无论宣纸或皮纸,厚薄要匀净,密度要紧致,松软无力的纸不可能产生精拓本。拓墨佳,汉画拓本的主要表现力在墨。墨色泛灰则无神采,墨汁胶性偏重则油亮俗气,而墨汁馊变则散恶气,藏者必须细辨。

近年来,收藏市场上,收藏汉画拓本的风气越来越盛,汉画拓本收藏者已形成一定购买收藏群体。在民间收藏市场上也常能见到汉画拓本的踪影,但是民间市场上的汉画拓本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旅游纪念品,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另一类为存量较少、收藏价值较高的汉画拓本。汉画的出土也越来越多,新品种汉画不断出现,汉画拓本市场价格也越来越高,汉画真品越来越少,因此市场上复制品、仿制品,鱼龙混杂,多如牛毛。尤其是近十几年,复、仿制品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使不少汉画拓本收藏者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怎样才能鉴别汉画拓本的真伪呢?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学习历史知识,了解汉画拓本的制作工艺,熟悉汉代艺术特点,这样才能使自己鉴别的水平有所提高。由此看来汉画拓本的鉴别要看绘画、镌刻、拓印工艺,结合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来判断其真伪,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当然具备这种能力不是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 种境界。

随着金石学大兴,汉画拓本为文人墨客所推重,其价格逐步走高。鉴别汉画拓本,首先要看是否为原石,纸与墨是否相吻合;其次看其画之精神和损坏情况。汉画拓本的年代愈早愈有价值,古旧汉画拓本,现在已很难收集到。名气大的或经前人著录过的汉画拓本,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价值较高。

鉴别汉画拓本,也应了解传拓的方法。传拓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是擦拓;二是扑拓。擦拓是用毡卷或扑子(扎好的棉包)蘸墨后,将刷在汉画像石上的纸一一擦过,字迹就会出现在纸上。这种拓法适用于平面。般汉画像石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原载体不平整或有损毁,擦拓就不能很好地将原文蝉蜕下来,而会产生遗漏或模糊不清,因此出现了扑拓的方法。扑拓改擦拓扑子的平面横向运动为一上一下的纵向运动,这样就可将凹凸不平的载体甚至曲面载体上的文字或纹饰拓下来。扑拓有浓墨拓、淡墨拓之分,还有用极淡墨拓得很精细的,连纸纹都现显出来的,称为“蝉翼拓”。

汉画拓本的鉴别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涉及面很广。鉴定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除对历史的演变要清楚外,还要对金石学、绘画、雕刻、纸、墨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汉画本身的了解。有些汉画收藏者收藏与鉴别汉画拓本,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言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人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全面客观的审视,因而往往被以假乱真,造成很多失误。很多汉画收藏者在这上面吃过亏,可见鉴别的学问之深奥。但我们也不要将其看得过于神秘而高不可攀,如果是假的就 定与真本有区别,只要鉴别者通过细心观察,逐渐具备一定的眼力,掌握其作伪手段,平时多看多比较,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就会发现种种与真本不同的破绽。

上一篇:寻访哥德堡号“中瑞陶瓷贸易遗珍”展 下一篇:黄慎《桃花源记图书画合璧》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