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心梗患者预后影响分析

时间:2022-04-20 06:36:52

不同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心梗患者预后影响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区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根据PCI治疗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第一组56例患者在6h内行PCI治疗,第二组54例在6h-12h内行PCI治疗,第三组55例在12h-24h内行PCI治疗。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梗塞血管开通血流情况、患者在院期间及随访心脏彩超和心血管终点事件情况。结果: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PCI术后血流再通情况以及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发现行PCI术治疗患者,随梗死血管血流再灌注时间减少,各项心功能参数有明显改善趋势。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PCI,以利于尽早开通梗塞血管,减少死亡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改善预后。

【关键词】再灌注;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中多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后较差,病死率高[1,2]。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其疗效肯定[3,4],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收治的行PCI治疗AMI患者进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再灌注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地区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其中男103例,女62例,年龄41-80岁,平均59.4±4.8岁。根据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56例,PCI手术在6小时以内,第二组54例,PCI手术在在6-12小时之间,第三组55例,PCI手术在在12-24小时。经比较各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

1.2方法:对PCI治疗各组患者首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情况及梗塞位置,对梗塞血管行PCI机械建立再灌注,术前对患者给予肝素1000U静脉注射,并口服阿司匹林和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术后给予肝素2-3天,后持续长期应用维持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后定期随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心功能的变化;记录12导联心电图,评价初始梗死范围以及患者随访期间的终点性事件。

1.3评价指标:以TIMI分级法测定PCI术后再灌注血管的再通情况:0级:血管闭塞远端无血流,造影剂不能通过;1级:部分造影剂通过闭塞段,但充盈不能完全;2级:造影剂能充盈血管,但充盈或消除的速度较缓慢;3级:造影剂能完全充盈血管,充盈和清除速度正常。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记数资料采用率或者百分比表示,以P

2 结果

2.1 各组间造影结果比较:行PCI治疗后的各组血流再通情况按照TIMI分级显示第一组Ⅲ级为98.21%,第二组98.15%,第三组94.5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组间超声结果比较:住院期间各组的LVEF、LVEDD、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组患者出院1年后随访复查第一、二、三组患者其LVEF、LVEDD、LAD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各组随访心血管事件比较:出院1年随访第一组与第二组心源性死亡、再次心梗、心力衰竭、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无差异,第三组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绞痛的发生率与第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高,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每年新发疾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死亡率高达30%以上,随影像介入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技术不断进步,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早期病死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3%下降至近来的不到4%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要点是早期再灌注,使梗死相关动脉早期持续地开放和血运重建,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室功能和改善预后。目前比较有效的再灌注方法主要有:冠状动脉介入疗法、药物溶栓,二者均能够开通梗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但药物溶栓治疗再通率相对较低,并且再梗死发生率高达15%~20%,而PCI治疗由于再通率较高,已经成为目前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法。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梗塞至心肌发生透壁性坏死有6小时时间延迟,在该时间段内使冠状动脉再通可以使即将缺血坏死的心肌获得挽救,而近来的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在12h以内再灌注亦能使患者获益。本研究发现6小时内行PCI者血管再通率最高,其再通后血流TIMI分级达到Ⅲ级的比率最高,梗死后初始以及1年后复查的LVEF、LVEDD、LAD等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优于其他组,这表明在6小时内对梗死血管再灌注再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研究实验结果提示心肌梗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需6小时才能发生透壁性坏死,在此时间段内恢复再通,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和心功能。

本研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1年随访心功能和心室重构的LVEDD、LVEF、LAD等指标无差别,而第三组与一、二组心功能参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再灌注时间的早晚能够影响患者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总之,PCI最佳手术时机为6h内,24h内行PCI虽然能改善患者预后,但易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AMI的患者行PCI操作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争取使濒死心肌得到再灌注,有效减少梗死面积,阻止心室重构,从而改善预后,降低心源性猝死、再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Hwang SY,Ahn YG,Jeong MH.Atypical symptom cluster predicts a highe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first-tim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Ko-rean Circ J,2012,42(1):16-22.

[2] 丁清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性别年龄关系[J].安徽医学, 2008, 29(5): 627-628.

[3] 刘同库,徐丽华等,延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6):514-516.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 713-714.

上一篇:数字印刷的“虚”与“实” 下一篇:宫内窘迫新生儿产后复苏救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