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识谱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4-20 05:45:38

关于识谱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活力,特别是低年级段,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上课,看似热闹、积极投入,可是一堂课下来,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都掌握了?真正考察起来,结论往往不太如意。到了中高年级段,教材中出现了合唱歌曲时,学生唱不好,没有音高概念,甚至到了高年级还无法自主识谱。这些问题成了合唱教学的一大难题,也使教师对合唱教学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归根究底还是识谱教学的问题。但是机械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学生不感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教师自身理念、教学方法上来进行改观。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一切从节奏开始

所谓节奏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长短不同的音所结合成的有机组成关系,节奏又是乐曲组成的基本因素。由此可见节奏节拍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节奏训练在音乐课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乐曲的识谱就容易多了。在低年级段,教学一般以模仿动物的叫声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可采用读节奏、进行各种游戏等方法进行节奏教学。但这些都应在平时的课程中随机出现,不可作为专门的课来进行。比如,歌曲《蓝色的雅特朗》这一课中,6/8拍节奏学生接触较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身势动作感受掌握6/8拍子的特点、打法,之后再学习歌曲。

二、唱好音阶

曲谱由节奏、旋律两大要素组成。其中旋律的本质就是指不同音高的排列,所以直接影响着歌谱演唱准确性的是节奏训练和音高训练两大识谱教学内容。

在课改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视唱乐谱要在唱好歌的基础上进行,先唱好歌,再来唱乐谱。”笔者认为这样做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唱乐谱的难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都应该是在学生有音高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如果完全没有音高概念,这样的做法也就停留在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教师不唱学生就唱不出。这样的识读乐谱也体现不出任何效果,学生的视唱乐谱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应从熟唱音阶开始。首先是唱上行音阶,并配以柯达伊手势,学生唱熟之后,加入下行音阶的练习,然后再逐步进行音程练习。比如歌曲《西风的话》,可以在练声阶段,将歌曲中的和弦提出来先让学生练唱,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声部的和声效果,这样既锻炼了听力,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和声音程的音程概念。

三、视听结合

认识、熟悉唱名是听辨的基础。从音阶入手,让学生先仔细听,然后辨别音的高低,再进行模唱。学生能唱准后,就可以从单音听唱练起,接着慢慢地过渡到音程,最后发展到简单的乐句。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因为专门性的练习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低年级教学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游戏,将唱名写在制作好的车厢上,学生通过听琴音将相应的音符车厢接在自己一组的车厢后面这个游戏来认识唱名。中高年级教学可以让学生听旋律填空,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条不完整的旋律,然后老师弹奏完整旋律,让学生填写完整。也可教师不弹奏,让学生任意填写,然后大家再一起唱一唱,这样一来学生既熟悉了旋律、音高,同时还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从而大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四、与竖笛教学相结合

在开始竖笛课程之后,笔者有时会抽出一课学生学过的内容吹奏,因为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器乐是识谱教学的最佳途径。学习竖笛演奏的同时也是识读乐谱的过程。通过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的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这样让学生既增强了对识谱的认识又帮助学生完成对上节课的巩固学习。

五、背唱旋律很重要

想逐步提高识谱和音准的能力,要求、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背唱旋律的练习十分重要。背唱乐谱也可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课本里的歌曲都是具有时代特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家们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演唱、背唱的过程中,精神养分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思考:某个阶段的学生识谱能力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教材里要求教师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提的就不教。何谓因材施教?特级教师刘德昌曾说:“音乐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可以提前介入。”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认为这个内容应该教授,那就不拘泥于到底是几年级的内容,也不要因为新课程标准里没有提到这个内容就不教。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内容,只是教育部要求学生要掌握的最低内容标准。所以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

上一篇:一种简易光谱实验仪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渔舟唱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