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德育: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

时间:2022-04-20 05:19:11

摘 要 学校德育的主旨是培育学生思想品德,立德树人;让德育走进心灵,引导心灵,进而促进心灵成长,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是走心德育的目标追求。品德形成是一个“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心路发展历程,让学生品德形成经历这一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品德知情意行心理要素形成的心路历程,是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走心德育策略与实施路径形成的实践操作体系,是达成走心德育理想目标的保障措施。

关 键 词 走心德育;品德形成;深层引导;走心原理;走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05

一、学校德育的主旨与走心德育的追求

学校德育是通过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影响来培育学生形成和发展品德素养的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德育可能有众多目的、意义、任务和功能,但促进和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品德,才是它的核心。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德育的主旨就是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立德树人。从本质上说,就是促进学生核心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可见,引导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中小学德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提升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目标指向和具体体现。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对学校德育的主业和主旨认识不足,加上许多经常性的“分外”“计划外”临时任务,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陷于“表面功夫”的走过场,或是“形式至上”的花架子;更多的时候处于疲于应付与顾此失彼,主业根本不到位,主旨更无法落实的状态。其结果自然是德育低效――事倍功半、“0效”――碌碌无为,甚至“负效”――事与愿违。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起早贪黑、苦口婆心,却收效甚微,道理重复一千遍也没有成为真理。学生品德行为知行脱节现象、 学校德育工作“5+2≤0现象”“涛声依旧”。[1]

症结何在?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的老师说热爱他们的学生,但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却说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由于“施”与“受”之间情感错位,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不在“同一频道”上,教与学传递通渠道不畅通,师生沟通关系成为绝缘体。从德育过程看,其实质是德育规范要求与学生品德形成之间的“德育交汇点”的错位;从学生品德生成的自我构建本质上看,是德育要求及态度与学生道德需要及认同之间的落差;从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化与内生的机制上看,是教育者提出和提供的思想道德预期与学生实现品德目标的意识、能力条件及习惯的差距。“施受错位”与“德育交汇点错位”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德育的价值导向与规范要求不能畅通无阻地走进学生心灵,也就不会水到渠成地内化为学生的品德要素,自然无法“顺理成章”地生成学生的内在品德及外化为预期的行为品质。换言之,根本原因,是学校德育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深层引领内化机制和实效性方面存在不力、不实等问题,致使学校德育促进和引导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立德树人的主旨及具体目标不能落到实处。

学校德育的现状需要改变,局面需要突破。习惯上归罪于“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是于事无补的。要解决问题,应该在学校德育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去寻找突破口,从德育规律特别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化内生科学规律上进行深层引领,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发展性,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思考,近十年来我们分别在广东省中山市林东小学、西厂小学,佛山市南海区里水中心小学、顺德区顺峰中学、陈村职中,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河源二小,惠州市惠东中学、平山二中、龙溪中学,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朝天小学、骏威小学、培新中学、长堤真光中学、陈嘉庚纪念中学、第16中学等一批实验学校,尝试从德育形式、内容与方式方法创新的角度寻找突破口,通过“叙事德育”“具象德育”“体验德育”“心灵德育”“走心德育”等的实验研究,积极探索学校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和引导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果显示,实验对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促进效果显著。而这种效果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通过叙事、具象、体验等方法,找到打开学生心灵大门,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和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有效方式。让德育过程经历内化、内生、外化的心路历程,进而促进学生品德人格的健康发展,是这几种德育模式的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和着力点。“让德育走进心灵,引导心灵和促进心灵成长;让品格成为学生发展的导向性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心灵主人”是走心德育的理想追求。[2]因此,走心德育可定义为: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原理,探索德育有效走进心灵、对话心灵和引导心灵成长的理念与模式。

二、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与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对学生心灵进行正面、正向的影响,以引导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l展。学生品德形成的实质是学生在思想道德规范要求的教育影响作用下,内化在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要素上,进而内生成品质和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塑―内化―内生―外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其中品德形成的“内化―内生”的自我建构的是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3]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就是遵循品德形成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心路发展历程的特点规律,让学生品德形成经历这一过程,让德育过程经历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要素的心路历程,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从而成为品德的主体和心灵的主人。[4]

走心德育的理念,以及实施的目的、内容、策略、途径、方式方法等,均源自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与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规律与走心德育基本原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关系。

一方面,品德形成过程规律为走心德育基本原理提供品德心理学基础,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心路历程特点和规律,我们总结提炼出走心德育的三大基本原理。

第一原理:走心德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进行正向的价值引领,以“心本性”和“导心性”为原则。“教育本质是心灵的唤醒”,德育规范要求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德育的目标取向要引导心灵健康成长。

第二原理:走心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自我构建,以“内生性”和“悟心性”为原则。“经历风雨见彩虹”,德育工作和活动目标要有品德形成发展的认、情、意、行的具体目标,要尽可能让学生的品德形成经历和体验这些品德心理要素的心路历程。

第三原理:走心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品德的主人,以“自主性”和“明心性” 为原则。“心是主人身是客”,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助力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和心灵的主人。

另一方面,走心德育基本原理是品德形成过程规律的实践体现,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学生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

首先,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环节看,“外塑”是品德形成的“风向标”和“指南针”,本质是思想引领、价值规范和道德要求。与传统或习惯的德育工作不同的是,走心德育的价值规范和目标要求以“心本”为取向,注重品德形成的深层引领,以引导心灵成长为目的。从“外塑”到“内化”的关键,是找到德育规范及要求与学生品德实际及需求之间的“交汇点”。

其次,从品德形成的“内化―内生”环节看,“内化―内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认知过程和核心环节,其中“内化”是对品德规范要求特别是概念的感受、理解、认同、接纳阶段,而“内生”是“内化”基础上的理性认识与观念和信念的产生及形成阶段。从“内化”到“内生”,其实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种自我建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1)明理――价值认同是学生品德自我建构的核心;

(2)共情――情感共鸣是学生品德自我建构的关键:

(3)导行――行为自律与道德自觉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点。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德育的重心,是铺垫和丰富学生道德认知与品德需要的“前准备”,以及品德形成过程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激发与唤醒。“内化―内生”是品德形成的联动机制,是学生品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品德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品德自觉形成的关键。

再次,从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环节看,“内生―外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由知到行的过程,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目的。这一环节的关键是,一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道德生活实践,践行道德理念,并主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道德生活实践,防止学生品德形成中“只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等现象;二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反复性和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特点规律,不忘初心、积极强化、耐心引导,促进品德行为向正向和稳定的道德品格发展,实现品德的人格化、主体化发展。

三、走心德育的主要策略与实施路径

走心德育策略是教育者为有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进而达成德育目的任务的思考谋划或而采取的认知图式;走心德育路径则是对如何最有效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途径、载体与方式方法的选择。走心德育策略与实施路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操作系统,是达成走心德育目的的保障措施。走心德育策略与实施路径的选择,从指导理论上,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心路历程规律,学生品德自我构建的本质特征以及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从实施过程看,要根据德育工作、活动和课程的具体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立场来确定。据此,我们以走心德育顶层设计的思维导图和实施过程的技术路线,制订出走心德育的三大内在逻辑性策略与实施路径:走心策略与路径、导心策略与路径、育心策略与路径,以实现走心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深层引领。

(一)走心德育的走心策略与实施路径

走心策略与实施路径主要探讨德育规范要求如何最有效地走进学生心灵的思路、切入点、途径和方式方法等结构模式。

1.制订走心策略的基本思考程式:走进心灵进而引领心灵成长。

(1)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引导心灵成长;

(2)走进学生心灵首先要认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规律和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

(3)走进学生心灵需要选择适合而富有实效的内容、载体、途径和方式方法。

2.选择走心路径的主要技术手段:

(1)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点,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理同龄人”,寻找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共同语言”通道;

(2)洞察心理诉求,破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深层的心灵密码;

(3)运用共情效应、教练技术等心理学原理技术,积极唤醒学生心灵自觉,引导学生心灵自主成长。

3.选择走心路径的具体方式方法:“叙事德育”“具象德育”。 主要做法及操作要点:运用情景故事或具体案例、现象,对学生进行情感唤醒,引发学生对情景故事、案例、现象等的感受―感动―感悟,通过“事”“象”引发共情来促进学生感悟明理。

叙事德育是一种以“故事共情―叙事明理”楹诵牡牡掠方式。教育者叙述具有教育和启迪心灵成长意义的故事,例如,通过叙述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情理故事、伦理故事、哲理故事等,将道理转化为故事,以事说理;把说理转化为叙事,叙事明理。叙事德育以“叙事育人”为宗旨,遵循“共情―明理”的原理。由于实行简易,效果明显,且动人心弦和感人至深,所以叙事德育深受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喜爱和学生的欢迎。因此,它常常被誉为“草根德育”“美丽德育”。我们把叙事德育称之为“拨动情弦的艺术”和“走进心灵的智慧”。 [5][6]

具象德育是一种以“生动具象―丰富想象”为核心的德育方式。教育者根据中小学生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的特征,利用形象思维的生动形象与可感性特点,通过绘本、漫画、卡通、沙盘游戏、思维导图等原型呈现或具象聚焦的方式,把抽象、生硬的德育规范和要求具象化为生动活泼、亲切可感与可视化的具体形象内容和真实鲜活形式,“具象―想象”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联想思维,唤醒心理图像,让学生产生一叶知秋、一图胜万言、心有灵犀一点通与心领神会的道德感悟。

(二)走心德育的导心策略与实施路径

导心策略与实施路径主要探讨德育规范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导向的实践模式与做法。导心的品德形成认知心路是引导内化,促进品德内生;主要方法是导思、导构(自我建构)。

1.制订导心策略的基本思考程式:引导心灵的实质是促进学生品德自我构建。

(1)学生品德自我构建的核心是品德内化与生成;

(2)促进学生品德内化与生成的核心是深层价值引领;

(3)引导学生品德自我构建需要适合的方式方法。

2.选择导心路径的主要技术手段:

(1)学生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技术,包括价值性引领、选择性引领和主体性引领技术;

(2)“外塑―内化”的从外至内式的引导,促进学生品德内化为品德要素;

(3)“内化―内生”的内在生成式引领,深层促进品德素养发展。

3.选择导心路径的具体方式方法:“活动―体验式德育”(简称体验德育)。

体验德育是一种以“情感体验―认知感悟”为核心的德育方式。教育者通过跑操、露营、游学、团康、历奇、游戏、情景剧等各种健康有趣、娱乐身心而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和成长,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认知感悟,从而促进品德形成发展的德育形式。活动―体验式德育有三种具体程式与心路历程,第一种是体悟式――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与心路历程;第二种是演悟式――以在情境中扮演(角色),在扮演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升华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与心路历程。第三种是互感式――以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互动,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为品德的具体程式与心路历程。相对于传统德育的灌输说教和述而不作,体验德育特别是“小活动大德育”“小活动大体验”的体验德育是一种富有实效并深受欢迎的德育模式。[7]

(三)走心德育的育心策略与实施路径

育心策略与实施路径主要探讨德育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需要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方式。育心的品德形成心路是引导和助力学生成为品德的主体和心灵的主人。

1.制订育心策略的基本思考程式:走心德育的使命是培育和助力学生成为品德与心灵的主人。

(1)走心德育的本质是引领学生心灵自我成长;

(2)教育者是W生成长的心灵鼓手;

(3)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的心理教练技术是激励学生心灵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

2.选择育心路径的主要技术手段:

(1)做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运用积极心理图像技术(在头脑中用美好图景想象未来,用自信形象想象自己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

(2)做学生成长的心灵鼓手和重要他人,通过心灵激励语言鼓舞学生,让他们发现可能,超越自我,成为心灵的主人;

(3)用成功体验法引导学生品德行为“内生―外化”,让学生感受、体验与人为善的品德行为带来的价值感、成就感和愉悦感,促进品德行为的自主自觉性发展。

3.选择育心路径的具体方式方法:“心灵―教练德育”(简称“心灵德育”)“心理情景剧”等。

心灵德育是一种以“启迪心智―唤醒心灵―激发潜能”为核心的德育方式。针对目前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和特点,即: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上以及德育管理体系上的共同性和一致性,而在学科发展上分野的特点,寻找“心德育”――德育与心育在育人理念、目标、内容、课程、途径、机制建设,乃至时间安排、方式方法等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和有效整合、有机融合的模式。心灵德育是以“启迪心智―唤醒心灵―激发潜能”为心路历程,以促进学生身心灵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方向的德心整合创新发展模式。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走心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从立德树人的意义上说,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和班主任带领学生心灵去逐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从德育科学化建设的意义上说,是德育心本化、主体化的深层探索;从德育创新发展的意义上说,走心德育是一片创意无限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李季.自媒介时代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J].中小学德育,2014(3):4-9.

[2]李季.让德育更走心[EB/OL].(2016-11-23)[2016-12-25]. http:///programs/view/0ACDXinxo_s/.

[3]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M].中小学德育,2012(1):19-22.

[4]莫雷.德性内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季教授《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点评[J].中小学德育,2012(1):23-24.

[5]李季.叙事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智慧[J].小学德育, 2009(6):6-8.

[6]李季.拨动“情”弦:有效德育叙事的艺术[J].小学德育,2009(8):6-8.

[7]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2-8.

上一篇:润养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下一篇:架空输电线路的腐蚀成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