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下化学教学资源综述

时间:2022-04-20 04:18:47

文化背景下化学教学资源综述

论文关键词:地方文化化学教学资源资源开发

论文摘要:在地方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不仅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满足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要求,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能把人文知识与化学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一个更完整的角度理解化学、学习化学。本文以苏州地方文化为例,探讨了在苏州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一、地方文化与化学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多定义的名词。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的知识创造活动,是用概念、范畴、法则等抽象形式建构的理论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则是与自然相对的人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形成的物质及精神力量的积累程度和表现方式的确证。化学是一种文化,文化视野下的化学教育是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地方”这一概念带有地域性、本土性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即使在一省内,各地市的社会、自然条件也可能有较大差别,故而“地方”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也可以指区、县或学区甚至更小的地方。地方文化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下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地方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教学资源,不仅能满足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要求,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感受文化、领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文化,这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各有不同。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首先要对零散的地方文化资源中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解。为了使掌握的地方文化资源信息是最全面的,有时甚至还要通过实地的参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地方文化资源的来源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人文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献资源四类。

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人物传说、风俗习惯等。在各类人文历史资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如:博物馆中的陶瓷、金银铜器等文物;古文化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历代名人胜迹等;历史掌故和人物传说中的化学人物;各地的风俗习惯中的饮食文化等,其中包涵了多样的化学内容。

自然环境资源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在矿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成分鉴定及检测中,化学的检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生物资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口头表述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造纸术、印刷术、制碱工艺等传统技艺中,都有化学的影子,而在节庆活动中的服饰文化和制造气氛的烟花爆竹文化中更是离不开化学。

所谓的文献资源是迄今为止积累、存储下来的文献之总和,是社会上广泛分布的文献的集合,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的存在形式。大量的以史籍文献形式出现的精神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实录了有关文物、建筑群、遗址产生的来龙去脉,而且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为生存发展而从事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而以影视传媒和网络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源,更是为历史的记录增添了一份色彩和活力。在史籍文献如地方史、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宣传片、地方网站资源中,不乏有对化学技术、化学发展的记载。

二、地方文化背景中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

在每类资源中都有与化学相关的资源存在,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在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初步分类整理后,我们获得了很多和化学相关的资源。这些资源要运用于化学教学中,就必须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进行取舍,提取出可以利用的部分,拓展教学的内容。

以苏州的地方文化资源为例:苏州是我国重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向被认为是人文荟萃之地和文物之都,地方文化资源丰富而多样。我们以苏州的地方文化资源为背景开发化学教学资源,步骤如下:

1.整理苏州的地方文化资源,找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

首先通过对苏州的各种资源进行了解和整理,按照人文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献资源对其进行分类。苏州的人文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博物馆资源、园林资源、遗址资源等;自然环境资源包括湖泊资源、矿物资源(包括金山石资源、阳山高岭土资源)、湿地资源、碧螺春茶叶资源等;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表演艺术昆曲、传统音乐古琴;传统知识技艺包括苏州宋锦、苏州绎丝、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陆慕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礼仪与节庆活动等。

其次在这些资源中找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如:苏州博物馆里有大量的陶瓷和金属器皿展品,里面蕴含了丰富的陶瓷和金属冶炼的化学知识;水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水化学和微量元素的化学知识,湿地资源里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内容;在丝绸染色工艺、国画颜料制作、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桃花坞木板年画、陆慕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里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工艺技术。而地方史籍、地方文献、地方网站和传媒中,可以找到与化学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具体分类见下图。

2.分析地方文化资源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确定其时应的教材内容。

在第一步整理的基础上,确定它们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我们例举了苏州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某些与化学教学相关内容,确定它们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位置,便于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具体内容见下图。

苏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炼丹活动中心之一,弯窿山、西山和观前街的玄妙观都有古代炼丹的传说。结合必修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可介绍炼丹和炼金是化学实验的最原始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炼丹包括苏州炼丹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苏州历史悠久,苏州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记载了苏州自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概貌,有一些也是中国化学工艺发展的标本。必修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三单元“含硅矿物和信息材料”和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的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二单元“功能各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性质及硅酸盐矿物和硅酸盐产品的教学。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对博物馆中的古代陶瓷胚体的演变、陶瓷釉色的变化、陶瓷制作工艺的改良等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技术发展和化学工艺发展的关系。结合必修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可利用博物馆中展出的青铜器、金银饰品、文献资源中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等帮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演变,体会铁、铜的冶炼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体会苏州悠久的冶金历史和引人注目的成就。

苏州的饮食习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结合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的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和选修1《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等的教学,可介绍苏州特色饮食中的化学知识:如陆稿荐的酱汁肉、万山蹄等的红烧秘诀与氨基酸与糖的反应有关,东吴酒厂的冬酿酒是糖中的淀粉发酵的中间产物,臭豆腐的香味来自蛋白质的分解,等等。也可以结合苏州名茶碧螺春探讨茶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如单宁酸、咖啡碱等,结合阳澄湖蟹介绍蛋白质的营养。

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名片,保护苏州的环境必须从保护苏州的水资源开始。结合选修1《化学与生活》专题1“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的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对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教学,可以利用苏州的文化宣传片“水天堂”让学生了解苏州水文化的整体情况;通过世界首部环保法规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府颁布的“永禁虎丘染坊碑”,了解苏州历史上对水资源的保护,结合太湖等水域或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讨论苏州的水资源的现状,让学生更加重视对身边水资源的保护。

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留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园区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实物;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结合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的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和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中对生活里广泛应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可以利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资源,补充介绍丝的成分、丝的染色等化学知识,了解苏州地方独特的服饰文化。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有不少名人与化学相关。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一单元介绍了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而中国最早对石油使用的记载和“石油”二字来自“梦溪笔谈”,它的作者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与苏州有很深的渊源,青少年时期在苏州外婆家的经历和接受的教育对他一辈子都有影响。在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对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教学时,介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其实发现侯德榜的伯乐是陈调甫,苏州人,毕业于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是中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化学硕士,也是我国纯碱和涂料工业的奠基者之一。而最早帮助陈调甫制碱的吴次伯是在苏州建造中国第一座汽水厂—瑞记荷兰水(汽水)厂的厂主。在化学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中进行磷和硫的教学时,还可介绍在苏州建立第一座火柴厂的“中华火柴大王”刘鸿生斗智斗勇挤掉洋火柴的事迹。这些人物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苏州化学工业的发展,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决心。

三、地方文化背景下化学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的问题

1.资源选择以生为本

地方文化资源繁多复杂而零散,化学又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几乎所有的文化资源中都有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地方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资源时,选择合适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的态度及其学习效果。在选择资源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考虑教材中学生要学习的化学教学内容,优先选择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资源来开发。所谓“熟悉而又陌生”是指学生对资源的存在或化学知识熟悉,但是对它们其中的一个或相互的关系不了解。这样的内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内容组合兼容并蓄

相对于教材的单一存在形式来说,地方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种类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在大科学的开放性视野下进行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才能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完整利用;只有在大科学的开放性视野下进行化学教学资源的教学,教师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因此,这类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仅要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更要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更要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

3.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在化学教学资源开发时通常所选的资源不是同一种类的。由于不同种类的资源其存在形式往往不同,也不能用同一方式对其利用,所以对各种化学教学资源教学的方式必定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对地方资源的整合及合理利用。如以陶瓷为主题的化学知识涉及到了博物馆陶瓷资源、御窑金砖遗址资源和高岭土矿石资源等几方面,这几种资源的存在形式不同,对其开发利用的途径也势必不同:博物馆资源和遗址资源都适合参观学习,但又各有不同。博物馆中的陶瓷资源只能观赏,不能参与,而御窑金砖遗址资源不仅能参观还能体验金砖制作;高岭土矿石资源的存在形式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高岭土成分鉴定;而对于文献和网络资源中的陶瓷知识则可以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合理的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化学教学资源,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上一篇: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探索 下一篇:基于课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