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国色天香压群芳――牡丹

时间:2022-04-20 12:54:21

第二讲 国色天香压群芳――牡丹

主讲:孙伯筠

鉴赏篇

牡丹是毛茛科灌木,也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它品种繁多,花色十分丰富,有白、黄、粉、青、紫、蓝、绿、橙、玫红、紫红、棕红、乳黄、金黄、淡黄、墨紫、墨红等色彩。此外,牡丹的花形与花姿也是千变万化,就花瓣的层数来讲,分为单瓣与千层之分;千层型中又分荷花型、型、蔷薇型、台阁型、绣球型、金杯型、皇冠型等。

牡丹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富丽多姿,熟谙国人热闹喜庆之道。它的艳丽与妖娆,可以用唐代诗人徐凝“虚生芍药徒劳妒,羞煞玫瑰不敢开”来形容。还有人作诗曰“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因此得了“花中之王”的美誉。唐代的诗人李浚在《摭异记》中对它万紫千红的风华赞不绝口,写下了“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故牡丹又被誉为“国色天香”。人们常把牡丹称为“富贵花”,大多喜欢在庭院里栽种玉兰、海棠和牡丹,或者将这三种花木的主题融合在一幅画中,并称为“玉堂富贵”。

知识篇

在我国,虽然各民族的习俗千差万别,但对牡丹的喜好却是一致的。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绣牡丹、画牡丹、写牡丹以及牡丹花会,已经发展出各自的规模和特色。比如湖北、贵州的土家族,云南的白族,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少数民族家中庭院内,都栽有不同种类、数量不一的牡丹花,为的就是讨个吉祥富贵的好兆头。风行洛阳、菏泽、北京、杭州、四川彭州市等地的牡丹花会和灯会,都具有丰富的民间特色。直到现在,山东的菏泽、河南的洛阳,每年4月中旬,都要隆重地举办“牡丹节”,人们赏牡丹姿,吟牡丹诗,唱牡丹戏和歌,展牡丹作品,不仅提高了地方知名度,而且达到招商引资、洽谈贸易的目的,真是“牡丹搭台,经贸唱戏”。

中国人的“牡丹情结”更多体现在歌曲或其他艺术形式上。“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宁夏一带的民歌;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歌词曲中,牡丹是长盛不衰的主题,人们习惯把聚集歌唱“花儿会”的时段叫作“牡丹月”或“浪牡丹会”。“花儿”曲牌中就有《白牡丹令》《绿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开》,脍炙人口。河南民歌《编花篮》,曲调俏皮活泼,把一群上山采牡丹的姑娘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中唱道:“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遍了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听着歌,人们仿佛来到了一片景色宜人的山野中。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红牡丹》中的插曲《牡丹之歌》,以激情洋溢的旋律和积极向上的歌词,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以巨大鼓舞。

在中国人民眼中,牡丹是一切喜庆美好、富足安康事物的化身,因此,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结婚“陪嫁牡丹”的习俗。就连康熙皇帝也曾将御花园里的一株牡丹花作为陪嫁之一,送给自己的堂妹特固伦郡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邮电部门陆续发行的牡丹邮票,到北京出产的“牡丹牌”电视机;从我国老牌名烟“牡丹”,到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牡丹卡”;从云南大理的“木雕”,到福建惠安的“石雕”、甘肃临夏的“砖雕”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瓷雕”,多以牡丹为原型;在我国的纺织品、刺绣品中,牡丹题材出现最为频繁,在中国处处可见牡丹的身影。

在唐代,牡丹就是宫廷花卉,歌颂她的诗篇大量涌现,刘禹锡的《赏牡丹》,更成为千古名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不仅赞美了牡丹的花姿、花容、花香,而且记述了倾城观赏牡丹的盛况。还有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也是形容她的魅力非凡。唐宋时期,还曾培育出众多牡丹优良品种,如“姚黄”“魏紫”“欧家碧”均被誉为上品,有些品种一直流传至今。

盛唐大诗人李白在沉香亭咏牡丹的《清平调》词三首,为后人津津乐道。相传,某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梨园子弟奏乐歌唱。玄宗不悦,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找到李白时,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圣旨不得延误,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抬到马上,推到唐玄宗面前。玄宗见李白醉如烂泥,便叫侍臣扶他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亲自为其调试。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李白这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快作诗助兴。李白闻言,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风骨篇

我国至今还没有正式确定“国花”,但是,许多人都倾向以牡丹作为“国花”,对牡丹的推荐理由是这样的:

第一,牡丹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唐代诗人刘禹锡赞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皮日休题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北宋韩瑜诗又以“国艳”嘉誉牡丹。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

第二,牡丹象征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记载。明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第三,牡丹具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贵品质。传说,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不从,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

上一篇: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下一篇:非遗:期盼年轻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