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20 12:22:25

新课程理念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工程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课程内容,才可能具有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融入课程中,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工程经济的概念,但在中被中断,直到70年代才得以重新开展[1]。目前,我国人均资源短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得到重视,已被列入工程管理类专业经济平台课的4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着重培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增强经济观念,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工程项目经济性问题的能力,将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经营决策、项目投资评估、工程咨询、工程经济论证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的桥梁,更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出发点。而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由老师在讲台上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偶有问答。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差,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很多高校在不同专业中均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综合大学都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研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综合大学如武汉工程大学的孟戈[2]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中,给出了案例选择的一种方法。河海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的汤蒂莲、胡鹏[3]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Excel在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在高职院校中,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启够[4]对高职高专《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提出案例与实训教学的模式,并对具体实施方式及案例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黄志祥[5]对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而适合路桥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国内学者尚未有深入研究。

通过研究,针对目前路桥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成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实际工程经济、技术问题的能力,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提供创新源动力。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课程中,可通过以下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建立工程经济分析案例库

选择案例时,尽量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工程经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选择时,结合交通运输业特色,应多选择与路桥相关的经济评价案例。如:在讲授终值、现值、年值概念时,可增加贷款买房的案例,更加贴近生活,利于学生理解和增加学习兴趣;在讲授资金时间价值时,可以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中不平衡报价为例,让学生理解工程经济学在工程实际的应用。

(2)采用交互式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动地听课学习,加强师生互动,采用交互式教学法。从老师、学生、现实生活三个主体间的互动、交流的途径、媒介上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走向讲台,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深入到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从老师的单向讲授向师生互动转化,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大作业通贯式练习

由于《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方案设计、经济分析、比较、选择和评价这一中心问题的,为了加强学生对整个工程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在相关章节讲解后,如等值计算设计了一个土方施工机械采购的等值计算分组大作业;方案比较后,对不同组施工机械的付款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学完折旧、税收之后,在前面土方施工机械采购问题上又加上折旧、税收等条件,要求学生就不同方案进行税后经济分析。通过一个大作业的多阶段、全方位综合练习,把整个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加强学生对工程经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培养目标的认识。

(4)成绩评定多元化

现在大学生学习中存在一个现象,平时不学、不思考问题,上课打瞌睡或逃课,最后考试前加班突击。大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好,加上考试题目较简单,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使得更多学生加入平时不学习行列。针对学生在根源上不想研究、思考问题,只为通过考试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源动力和压力,可将《工程经济学》课程成绩设计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多方位、多阶段综合评价的方式。平时成绩占50%(平时作业15%,小组汇报15%,个人汇报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生上课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了得高分,学习积极。成绩差点的学生为了避免考试过不了,想多拿些平时成绩,表现更积极。主动要求上台汇报自己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这种成绩评定不仅解决了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模式,对于一些考试应试能力差、发挥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避免出现学习好,考不好,分数低的现象,更加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让学生走上讲台,提高学生自我展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工程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孟戈.基于激励理论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247-248

[3]汤蒂莲,胡鹏.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研究,2008(12):98-99

[4]刘启够.《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研究,2012(9):110-111

[5]黄志祥.学以致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2012,(8):298,305

上一篇:新课标下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初探 下一篇: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