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元代宁夏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时间:2022-04-19 11:52:54

试析元代宁夏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摘要]元朝政府对宁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为宁夏以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代时期宁夏地区的农业开发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元朝政府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元代宁夏地区畜牧业和农业的开发状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元代;宁夏地区;农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10-02

一、元代宁夏地区的自然环境

按照元代的区域划分,宁夏府路下辖五州三县。五州为中兴州(西夏中兴府,宁夏府路的治所)、灵州、鸣沙州(今宁夏中卫一带)、应理州(今宁夏中卫一带)、定州(今宁夏平罗县姚伏境),三县为怀远县、灵武县、河渠县。《元史·地理志》载:“宁夏府路领州三:灵州、鸣沙州、应理州。”然而,元代宁夏的自然条件与今日宁夏的自然条件还是存有很大差别的。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认为,当时的气候较今温暖,年平均气温高于当代2℃,一月平均气温高于当代3℃~5℃。宁夏位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和内流区、森林草原区域和荒漠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带。这样看来,当时宁夏较今日宁夏更湿润一些,森林覆盖率更广阔。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当地的农业开发。

二、元代宁夏地区的农业开发

元代很重视宁夏地区的农业开发。宁夏本是西夏的领土,由于频繁的战争,社会经济一度衰落。西夏灭亡后,元代鉴于这里对西军政大局的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极为重视其经济建设,发展了较大规模的军屯性质的农牧业。忽必烈即位以后,制定以农为本的国策,大力兴修水利并移民屯田。中统二年(1261),在此设西夏中兴行省,后改中兴府路,隶甘肃行省,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改宁夏府路,并曾一度设置宁夏行省。可见,元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下文就宁夏的劳动力资源、主要农作物以及水利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宁夏的劳动力资源

元代,宁夏是西北各族人民相融合的主要地区。有留居于当地的党项羌,还有许多其他民族迁移此地,主要有蒙古族、汉族、回族。元初,随着西征蒙古军的东归,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西亚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断被签发或自动迁移来此,成为元代色目人的一部分。回族的大量迁移使这里最终成为回族自治区。至元三年(1266)七月,世祖“诏令西夏避乱之民回本籍”。此后又陆续将投降蒙古的居民签发至中兴地区屯田。至元十五年(1278),在开成府置屯田总管府,募民来居,户口逐渐增加。《元史·世祖纪》载:“浚西夏、中兴、汉延、唐来等渠,凡良田为僧所据者,听蒙古人分垦。”①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从内蒙塔口里千户所迁958户来宁夏屯田。大批回族人来此定居,并且和当地女子(主要是汉族)结婚定居,繁衍生息。他们以农牧业为主业,成为当地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资源。

(二)元代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地域

总体来说,元代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以麦、稻、谷、豆、芝麻等为主。《王桢农书》载:“夫大、小麦,北方所种极广。”粟、米等谷物在西北边地种植亦甚为普遍。宁夏平原土田半是种粟、麦。②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南部就已是农牧两宜的半农半牧区。③班固所撰《汉书·货殖列传》记载:“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可见,宁夏南部农牧并重的兴旺景象。甘肃行省的宁夏水稻生产特别兴旺,水稻在西夏时期就已成为其境内的主要粮食之一,元代时这里的水稻更是兴旺,至元元年(1264),董文用就在中兴诸州开辟了一些水田。后来,元时迁至此的大批移民对该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以致后来宁夏就得到了“塞上江南”的美称。

小麦是北方旱地作物中适应性最好的一种,在宁夏境内广泛种植,灵武县人缴纳的租税就有小麦,“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小麦分冬、春两种,春麦,种于一年一收地区,春分为种,处暑后收;冬麦又名宿麦,种于两年三熟地区,白露前种,芒种后收。冬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宁夏处于一年一收的春麦区,因而小麦的质量一般。

荞麦,有别与苦荞,一年生草本,亦称甜荞麦。生长周期短,一般两个月左右,在宁夏高山坡谷广有种植。元代王桢《农书·百谷谱集之二》有载:“种之则易为功,收之则不妨农时,晚熟故也。”在宁夏北部贺兰山区以及南部六盘山区均有种植。

大麦,性耐干寒,生长周期较小麦短,其中,青稞为大麦的一种,故有时称青稞为大麦。党项羌本不会种青稞,“求大麦于他界,醖以为酒”。④内徙后党项人逐渐学会了包括大麦在内的农作物耕种。西夏以后,宁夏地区大麦的种植比较广泛。

粟,亦称谷子,去其壳称小米,是一种耐瘠耐旱,适应性极强的旱地作物,也是宁夏较适宜种植的作物之一。既可春播夏收又能夏播秋收,在宁夏境内均能种植。

稷,亦称糜子,耐旱且生长季节短,是宁夏境内重要的粮食品种。宁夏怀远县是种植糜子的重要产区,兴、灵旱地与缘边山界均有种植。

银川平原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元代不仅开通了自西夏以来的所有水渠,而且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宁夏平原成为主要的农业区。

(三)元代宁夏的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西夏时期,宁夏地区就已建设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但是,西夏灭亡后这里一度很荒凉,民不聊生,许多水利工程都遭到破坏。元代统一后,“海内即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朵儿赤出任宁夏新民总管,组织驻军“子弟之壮者垦田,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凡三载,赋额增倍,就转营田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张文谦、郭守敬等行视宁夏,兴修水利,“始开唐来、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令其安业力农。元代宁夏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各代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乔幼梅、漆侠所著《辽夏金经济史》记载,从秦到西夏载诸史册的著名河渠有:

上一篇:牧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初探 下一篇:浅谈新疆博物馆藏十二生肖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