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性”把握幼儿数学材料投放

时间:2022-04-19 09:42:49

“六性”把握幼儿数学材料投放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操作材料的巧妙设计、灵活运用,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那么,操作材料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材料的目标性

操作材料应蕴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首先要从实现多项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它能实现多项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

如在小班的“分类”教学中,如果让幼儿以颜色为标准来分类,就可以为幼儿设计出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图形卡片作为操作材料;如果让幼儿以形状为分类的标准来分类,操作活动材料就应该改为同一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在上述两个活动中,如果为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都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则容易导致幼儿混淆分类标准。

二、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为了保护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步达到活动的目标。

如在“练习长短排序”中,教师可在每个小组中准备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一条水平线,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先练习在半范例板上摆放长短不同的小棒,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规律,然后过渡到脱离范例板在水平线上操作;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先在全范例板上反复摆放小棒,再逐步过渡到在半范例板上摆小棒,初步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要领。

三、材料的科学性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可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操作材料要蕴涵有关的数学概念的属性,正确地反映概念,教师应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不要因不必要的外在形式影响目标的实现。

如在大班数学活动“称一称”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杆秤、天平等测量工具以及苹果、桔子、茄子、萝卜等蔬菜和水果作为测量物。教师让幼儿用杆秤称一称,哪样东西更重,哪样东西更轻。活动中,教师力求把科学实验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但科学实验的操作必须遵循准确性、科学性的原则,由于自制的测量工具存在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四、材料的适宜性

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材料应该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

如在大班数学活动“等分”中,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不规则的蛋糕、数量较多的小馒头、一大瓶橙汁。教师的目的是让幼儿感受等分的概念。可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倒出瓶子里的橙汁先喝为快,有的幼儿边吃边分小馒头,至于等分,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可以是便于操作的雪花片、线段、图形等,让幼儿先感知探索等分的方法,建立等分的概念后,再把等分蛋糕、橙汁放到延伸活动继续观察和体验。

五、材料的趣味性

数学操作材料必须通过幼儿的摆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一、无趣的数学操作材料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操作材料时应努力挖掘它的趣味性,制作出新颖、有趣的数学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幼儿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幼儿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幼儿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

六、材料的丰富性

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如果操作材料的投放都是单一的,没有新意,幼儿会觉得很厌倦,没有兴趣。

如在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一是吸管,用来拼搭三角形,帮助幼儿体验三角形的外部特征,知道三角形的多样性;二是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想办法,只能剪一下或者折一下,就要变成三角形,感知变三角形的各种途径;三是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如房子、小动物等,让幼儿找一找其中的三角形,帮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多样性。以上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和作用也不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这样不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丰富性,也引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直接操作的活动,而把数学知识转化成幼儿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和活动规则这两个媒介。因此,教师在组织每一次数学活动之前,操作材料的合理设计、有效运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了解幼儿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做一位有“思路”的副校长 下一篇:幼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